【明報專訊】兒子9月念小一,獲派到一所不錯的學校,但由於他好動,經常得意忘形地過位、爭東西,已被兩個同學的家長投訴。我大概理解是別的孩子知道他的弱點,就設法引他,他禁不住誘惑就犯規,而且他很有力氣,容易讓人覺得他在欺負別人,老師說他的控制能力有待觀察。回家後,我跟他說道理,也擔心他在學校被排擠,有沒有方法訓練他集中注意力,令他能心無旁騖呢?
孩子進入小學,是展開人生嶄新的一頁,又新又大的環境,有很多令他好奇想窺探的地方。一方面,他因為自主能力增加而有了優越感;另一方面,上課氣氛和幼稚園大不同,時間久了、規矩多了、課文也長了,老師也要求孩子更專心,當孩子的耐性還未達標,難免出現一些適應問題。畢竟才開學兩個月,家長要有耐性幫助孩子適應,融入新的校園生活。
具體引導 不光說大道理
首先,孩子上課過位、爭搶,行為上當然不合規矩,但並非刻意挑戰權威,可能是好奇、或想要些什麽,就不假思索地付諸行動了。要孩子知錯,光是口說道理沒用,必須引導他明白怎樣做,才能讓他既合規矩又能滿足自己需要,例如:
1. 老師講課時要專心,因為聆聽老師講解,做功課就容易多了;不聽或聽漏了,做功課時不懂,就會耗費很多去玩的時間,藉此提醒他專心學習的重要。
2. 若對同學手上的東西很有興趣,不必過位去搶,可嘗試舉手請老師批准。記得提醒孩子,不是一舉手就可以馬上揚聲和動身,要等老師先問「有什麼事?」,好好說明原因,待老師批准後才走過去。倘若被老師拒絕也要服從,乖乖等下課後才過去。
家中練習守規矩
家長可以把這些規矩在家中實行,例如看電視時,他想轉台便必須先提出,徵求各人同意,以練習守規矩、守秩序的好習性,讓他知道有不同的途徑去達到目標。家長亦要告訴他,有時候搶到別人的東西,卻可能令對方不開心,不願和他做朋友;又或是因犯規搗亂,被老師責備,這些都令得到東西的快樂在一瞬間失去了,值不值得呢?了解孩子行為的動機,才能在本質上「教」「導」孩子有效地改善。
家長同時要明白,要孩子學會忍耐並不容易,故當他做出少許改進,就應該及時而適切地讚賞,例如他懂得舉手發問,這時應該給他回應:「小明舉手有什麽事呢?」然後馬上讚他先舉手後說話的舉動。不過,不必馬上滿足他的要求,「先讓我們看完這個節目,5分鐘後再轉到你想看的節目」。孩子明確知道期望可達,就會嘗試多等一會,當爸媽守承諾,成功的經驗自然會令他更易服氣聽從。
資料提供﹕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馮錦珊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