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1歲的獨生女兒在暑假跟同學(有男有女)去游泳時,剛好來經,當時很狼狽。此事似乎令她耿耿於懷,之後別人約她去其他活動都不肯去,上街要把外套綁在腰間。開學後,學校不准這樣穿校服,她就堅持穿長外套。
此後,我覺得她對朋友疏遠了,但丈夫不以為然,說每個女人都會經歷,也要學會接受挫敗,覺得我要帶女兒看「病」是標籤她,想請教專家意見。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最明顯而突然的變化,就是身體發育。而孩子在心理上也開始承受不少新壓力,例如,別人怎樣看待我呢?我的形象在友儕之間是醒目還是笨手笨腳?朋友認同我的主意嗎?這些感性而主觀的思考,往往由別人的評論、反應主宰牽動着,想不通的時候,情緒起伏也自然會大起大落。
給予支持莫爭辯
這女孩的經歷的確不太好受,也需要一段時間消化打擊。媽媽應理解她的感受是真實而具體,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支持和認同。因此,建議家長不要和孩子作不必要的爭辯,例如她堅持要穿外套、或者朋友交談變得隱蔽了,這都只是家長的觀察層次罷了,要幫她,應從孩子的實際需要入手。
一同研究護理知識
媽媽能做的是盡量向她解釋正確的生理知識,例如孩子雖然來經,但目前仍處於發育期中,荷爾蒙分泌尚未穩定,經期可能還未有規律,需要一至兩年待卵巢發育成熟,有規律地排卵後才能建立起較穩定的月經周期。在此期間,媽媽可以和女兒研究市面上不同衛生護墊,如何保持清潔衛生、減少異味等,以至如何方便攜帶、處理廢棄物時等細節。孩子學會了這些常識,就能感覺自己擁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增添自信心。
易地而處 讓女兒想辦法
上面說過,這時期的孩子對身邊的人和事都非常敏感,媽媽也可多點了解她在事件發生後的心路歷程和感受,一來讓她抒發所想,例如對自己身體生理變化的感覺;二則可了解她會否面對其他相關如胸脯發育、經期間不適反應等疑難;三可多了解女兒的朋輩如何看待處理這些生理變化、會否互相交換情報或體諒對方的不適和不便等。
媽媽不妨把這些自身內向探討的話題擴展,讓女兒設身處地想像:若她的朋友或其他人有相同遭遇,她認為如何最能幫忙對方呢?再反思自己現在採取的防備方法,有沒有改進空間,令自己更灑脫自然呢?她愈能控制形勢,也就愈有自信克服困難,健康成長。
資料提供﹕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臨牀心理學家陸詠詩
新聞類別
健康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