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本好的兒童讀物,是小朋友健康快樂成長的最佳伙伴。
創作出不少膾炙人口作品的《兒童樂園》主編羅冠樵上周逝世,這本兒童雜誌從上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陪伴幾代孩子成長。時代變遷,《兒童樂園》早已停刊,今天的孩子喜歡讀什麼?爸媽應如何選擇合適的兒童雜誌呢?
隨年代變遷,兒童刊物都跟着轉型。著名兒童文學家、兒童文學及創意教育學會會長孫慧玲表示,「四十至七十年代的兒童刊物以教育題材為主,娛樂只是吸引兒童的手段;八九十年代後,愈來愈多兒童刊物以娛樂為主,教育為副」。她分析香港兒童雜誌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5個階段﹕
1940年代﹕《新兒童》宣揚愛國
《新兒童》可算是香港最早的兒童雜誌。當時中國兵荒馬亂,主編黃慶雲受魯迅「救救孩子」的思想影響而辦刊,宗旨是向下一代灌輸愛國思想、提升創造力和加強對真善美的認識。
1950年代﹕《兒童樂園》脫政治講童真戰後社會混亂,有些孩子缺乏成人照顧。藝術家羅冠樵與一班有心人對當時意識不良的連環圖甚為反感,遂創辦《兒童樂園》,內容不涉政治,圖畫唯美並宣揚健康信息。羅冠樵以兒童心態畫漫畫,畫風細膩且故事充滿童真。
1960至70年代﹕重品德 科學元素興起這時的兒童刊物着重品德教育,包括五十年代創刊的《良友之聲》等;至七十年代科技躍進,《小朋友畫報》開始出現機械人等含科學元素的漫畫。
1970至80年代﹕連環圖復興
連環圖風格再現,也會宣傳兒童電視節目,如《香蕉船》、《跳飛機》。
1990年代至今,兒童刊物五花八門,主要分三類︰
(1)商業味濃 重娛樂
娛樂為先,內容多元化,包括科學實驗、魔術教學、心理測驗等。部分內容與消費商品有關聯,如《黃巴士》裏的卡通角色會推出單行本、電影、精品等;《兒童快報》會定期介紹潮流商品,小朋友玩遊戲可獲禮物。部分雜誌隨時代發展,像《雪糕新地》便設網站,供讀者下載電腦桌紙等以吸引小朋友。
(2)強調語文學習
如《螢火蟲》、《木棉樹》等,包含文學故事,又請文學名家撰稿。
(3)外國文化推廣
芥子園出版的一系列雜誌,如《砵砵車》、《小小紅蘋果》、《紅蘋果》和《白羚羊》。外國風格濃厚,插畫按年齡配合,也翻譯外國故事,文筆流暢,內容風趣幽默,亦有光碟及網上試讀等。
高質讀物 文字圖畫啟迪智慧
「社會有責任培養正面、積極向上的小朋友。」孫慧玲認為,一本好的兒童雜誌對孩子有正面影響,包括﹕
(1)引起閱讀期待﹕雜誌以周刊、半月刊、月刊等推出,引起孩子對閱讀的期待和關注。
(2)灌輸正面信息﹕內容多樣化,可從文字和圖畫等直接或間接地啟迪智慧。
(3)擴闊視野﹕故事書或小說通常有特定主題,雜誌則涉及多種資訊,包括本地和國際知識、風土文化、科技、地理、歷史等。
(4)形成閱讀群體﹕組織讀者會,小朋友與編輯和其他讀者等交流,提升閱讀氣氛。
讀編輯信箱探質素
孫慧玲認為,爸媽選購雜誌時宜留意內容有否包含健康正面信息,能否提升兒童的品味,「看『編輯信箱』如何回覆孩子,便可略略了解雜誌的質素」。其次畫功要優美,「如屬粗劣之作,意味着編輯沒有用心製作,敷衍小朋友」;還要開拓孩子眼光,內容應涉及本地、中國及外國文化。
她說若小朋友讀後無特別感覺,對下一期沒有期待,爸媽毋須再花錢買。「若爸媽想孩子對某類讀物更投入,可多參加出版社的活動。」最後,雜誌用紙也要留意,「如氣味太大,可能是使用有毒或劣質印刷原料。再留意雜誌的大小和重量,是否適合孩子年紀」。
圖﹕陳淑安、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模特兒: Yiu Yiu B
文﹕梁翠薇、顏燕雯、顏紫燕
編輯:林華君
統籌:陳詠詩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