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退休之年,總希望享受餘下人生,但首要條件是要有金錢做後盾。若希望退休後能保持一定的生活質素,投資儲蓄自然不可少;要達到目標,我們便需要未雨綢繆,盡早計劃。自政府推行強積金計劃後,大家對於「積穀防饑」的意識增強,很多人都會以投資儲蓄的方式,為日後退休生活做好準備。
事實上,我們也清楚知道單靠強積金每月供款未足夠退休。香港打工仔普遍會在55歲至65歲之年退休,香港女性平均壽命為86.7年,男性也達80.5年,即我們在退休後仍有20多年生活費,所以投資及儲蓄策略適宜,退休後才不會為生活開支煩憂。
如果退休之年遇上金融風暴,不單止令退休人士手上資產大幅減值,也令在職人士的退休計劃陣腳大亂。退休計劃戶口(包括強積金)結餘大縮水,令人覺得月供計劃恍似注水入一個有孔的桶,沒完沒了。所以,在退休前5年便應開始將資產轉移至穩健資產上。
退休前重保本 八成投資債券
金融海嘯告訴我們,市場變幻無常,經濟盛衰波幅亦超乎想像。因此為了未雨綢繆,我們更應及早開展儲蓄計劃,為退休也好,為不時之需也好,將來無論市場如何,一筆積蓄在身始終是最佳的保障。康宏證券投資及資產管理董事黃敏碩表示,「在處理強積金或其他退休投資時,首先要考慮承擔風險能力,另外是何時退休,在退休前5年該開始減持高風險資產,退休前兩年該減至最低風險。」他認為增長快的市場,一般是新興市場,如中國、拉丁美洲等,風險亦高,未必適合作退休穩健投資。
此外,黃敏碩強調,「對於自己不熟悉的市場,如拉丁美洲、東歐等,退休人士也不宜沾手,因為未必會常留意當地新聞或股市走勢,不能準確掌握其升跌,所以還是選擇較近的亞洲市場,如中、港、台為佳。」
退休計劃需經常檢討
退休前兩年的投資組合策略更要保守,比例應為兩成股票、八成債券,買債券要以低風險的政府國債為主,另可加上小量高評級的企業債及高息股,以抗衡通脹。始終退休後不是博取高回報的資本增值期,重點是保本及抗通脹,應該提醒自己實在不宜沾手高風險產品。
若大家從30歲開始計劃,還有35年時間準備,由於時間充足,可接受的投資風險便可提高,投資者可選擇增長性較大的投資工具,如股票。若已接近退休年齡,投資者應選擇較保守的投資工具,如短期債券。
另一項需注意的是預算的退休年期,一般退休儲蓄計劃大多是以20至30年為目標年期,但假若投保人對自己的壽命作了錯誤估計,豈非大失預算。現時有些年金計劃,可以當私人長俸,一直領取直至離開人世。
計劃退休是一個漫長的路途,會經歷一個或多個經濟周期,因此必須經常檢討及調校,才能達到預定的效果。
經濟形勢常變化 投資回報宜保守
另一方面,也要考慮理財顧問假設的投資回報是多少。近年恒生指數表現說明,大家設定「目標回報」宜偏向保守。在1997年時,有投資相連保險計劃假設回報高達11%,最低的計劃也有7%,但回顧過去10年(截止2011年底•圖1),恒生指數每年平均回報只有9%。過去一個常用的參考是歷年來的市場平均回報。但若看由1973至1998的恒生指數25年間表現(圖2),該段時間恒指每年平均複息回報曾高達17%,若一個人在1998年將儲蓄計劃年增長假設為17%,在之後的10年的時間會發覺實際回報與計劃相去甚遠。
必須了解,投資市場的長期回報,其實亦要視乎相關經濟的長期表現。香港經濟在七、八十年代高速增長,連帶股市亦大幅上揚。相比之下過去10年增長放緩,亦反映在股市表現上。
若果以目前的環球經濟展望看,理財計劃亦必須採用一個比較保守的目標回報。更重要的是,這目標回報再不能一成不變,計劃必須定期檢討,若經濟情况有變,亦必須同時調較相關的「目標回報」。
分散投資未必能降低風險
另一個是風險管理。傳統的方法是透過分散投資去減低風險。在金融海嘯中,可以看到環球市場都不約而同地大幅下滑。除了不同地區的股市,連其他資產類別,例如貴金屬、商品,以至房地產都曾同告下跌。當然,這是因為今次金融危機引發的資金短絀是環球性問題,因此各類資產都無一倖免。但是,若回望2005至2007年環球市場的走勢,就不難發現各類資產亦曾經歷一同大升的日子。可以說,分散風險的原則本身沒有錯,問題是不同資產的分散效果亦會有所變化,作為理財計劃亦必須定期檢視及作出調整。
明報記者 龍彩霞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