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東涌不時出現青年流連街頭的現象,香港基督教女青年協會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今年中以街頭問卷形式訪問該區街頭年輕人,發現三成四受訪者的流連群組中有黑社會背景的人,近兩成受訪者曾參與違法行為。有曾加入黑社會的青年表示,後悔「入會」,「半夜一個電話打嚟話吹雞,打到口腫臉腫先返屋企,好戇居!」
約兩成曾參與違法行為
調查在今年5至8月進行,訪問了225名活躍於東涌街頭10至24歲的青少年,了解他們的在區內聚集原因及影響等。結果發現,受訪於街頭流連的年輕人,平均年約16歲,三成四受訪者中表示其流連群組中的人有黑社會背景。受訪流連街頭青少年表示,群組內最愛閒聊、開玩笑及吃東西。有17%受訪者稱,於過往一年內,群組中曾有人使用武力或暴力對抗他人,又或恐嚇或威脅他人,另有逾兩成則曾在街上塗鴉。
學者指青年缺家人關心
港大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崔永康博士指出,東涌偏離社區,父母工時偏長,對子女關心不足,造成青年流連街頭。他續指出,逾六成受訪者明知群組會為他們添上與警方有關的麻煩,但仍表示會繼續參與群組,顯示青年人缺乏家人關心,變得過分重視與群組成員的關係。
不時夜半召喚曬馬
有16歲的化名「阿成」的東涌少年表示,父母任職清潔,工時長,甚少理會他,他每天到街上流連,13歲時在公園被黑社會成員邀入會,同行有10多名男孩,「大佬」是一個17歲的年輕人,「當時心態不清楚,諗住跟唔跟都冇咩分別,就答應加入」。他指出,入會後的日常「工作」是「巡邨」,即到屋邨與不同字頭的黑社會打架,不時夜半應「大佬」電召「曬馬」,3年間都是如此。直至半年前,阿成醒悟,感到黑社會生活難以維生,只懂「眼超超」互相打量,甚為「傻仔」,「落街買個杯麵及麵包,都被對家人追打,覺得好煩」,決定退出黑社會,但因只得中三學歷,只能到茶餐廳的廚房打工。
社工:應加建社區設施
女青社工隊長高保麟建議,政府應在區內建社區中心或文娛康樂設施,配合青年實際需要,助他們發展正面的興趣。
約兩成曾參與違法行為
調查在今年5至8月進行,訪問了225名活躍於東涌街頭10至24歲的青少年,了解他們的在區內聚集原因及影響等。結果發現,受訪於街頭流連的年輕人,平均年約16歲,三成四受訪者中表示其流連群組中的人有黑社會背景。受訪流連街頭青少年表示,群組內最愛閒聊、開玩笑及吃東西。有17%受訪者稱,於過往一年內,群組中曾有人使用武力或暴力對抗他人,又或恐嚇或威脅他人,另有逾兩成則曾在街上塗鴉。
學者指青年缺家人關心
港大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崔永康博士指出,東涌偏離社區,父母工時偏長,對子女關心不足,造成青年流連街頭。他續指出,逾六成受訪者明知群組會為他們添上與警方有關的麻煩,但仍表示會繼續參與群組,顯示青年人缺乏家人關心,變得過分重視與群組成員的關係。
不時夜半召喚曬馬
有16歲的化名「阿成」的東涌少年表示,父母任職清潔,工時長,甚少理會他,他每天到街上流連,13歲時在公園被黑社會成員邀入會,同行有10多名男孩,「大佬」是一個17歲的年輕人,「當時心態不清楚,諗住跟唔跟都冇咩分別,就答應加入」。他指出,入會後的日常「工作」是「巡邨」,即到屋邨與不同字頭的黑社會打架,不時夜半應「大佬」電召「曬馬」,3年間都是如此。直至半年前,阿成醒悟,感到黑社會生活難以維生,只懂「眼超超」互相打量,甚為「傻仔」,「落街買個杯麵及麵包,都被對家人追打,覺得好煩」,決定退出黑社會,但因只得中三學歷,只能到茶餐廳的廚房打工。
社工:應加建社區設施
女青社工隊長高保麟建議,政府應在區內建社區中心或文娛康樂設施,配合青年實際需要,助他們發展正面的興趣。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