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知慳識儉﹕可持續穿的衣服長青網文章

2012年11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1月18日 21:35
2012年11月18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國際都會,物質豐盛,人人衣櫃塞滿衣服,環保時裝大概是出路。


紅白藍膠袋剪裁成的短裙、報紙碎壓成的襯衣,創意十足,不過要披着走在鬧巿中,的確太搶眼,這種前衛的環保時裝,難免只停留在話題,無法融入生活。


Tania和Sam大概看穿了這種困局,在網上辦起環保時裝店,想要喚醒我們,環保不止是「回收再造」,可持續的態度才是着眼點。


「A Boy Named Sue」在剛過去的星期四開張,第一時間在網上登店觀摩,照片上女孩的一身衣著,與平日時裝店裏看到的沒兩樣,平易近人,至少不是只能在天橋上配合貓步才穿得起的那種。「我們說Eco(Eco-friendly簡稱,即環保),並不是要你穿著垃圾膠袋才叫環保。」沒錯,這種帶點超現實况味的時裝,即使有勇氣買了回家,到頭來只塞在衣櫃裏當珍藏,如Tania所說,環保應該是一種愛惜環境的態度,「從可持續的角度看,買來的衣服,怎也不能只穿一次或甚至不穿吧?」


要找理念相近的本土設計師

或許我們的概念太狹隘,環保時裝與日常時裝隔着一條鴻溝,Sam和Tania卻相信,環保的衣物,應該可以融入生活,同時充滿時尚感。她們自年初起,開始四處發掘環保品牌,雖然真正持守可持續概念的設計師不多,但總算印證了她倆的理念是可行的,只是這些設計師都來自外國,「現在比較普遍的方法,是在染布時,改用數碼印布技術,這比傳統平版印花高效率,省水、省能源,所用的化學物更少」。


「A Boy Named Sue」的網頁上,現暫時蒐羅了11個環保品牌,有品牌利用工廠用剩、打算廢棄的皮革和棉花來做皮褸,也有個品牌捨棄了傳統染布的材料,改用天然色素如昆蟲、花朵、紅莓等。說到選擇合作品牌的要求時,Sam比劃着一個三角形,代表她們着重的三個元素﹕Eco、Social(社會)、Local(本土),除了環保,她們也要求品牌有履行社會責任,「例如有品牌要求工廠確保所有污水都經過處理,循環再用,避免污染附近水源」;至於「本土」,「坦白說,我們到現在還未找到理念相近的本土設計師,不過我們打算明年一月開始,聯絡一些風格配合的設計師,談談我們認為環保如何融入時裝,與他們討論合作機會」。


愛護地球要多一點付出

另一個都巿人要重新認識的是,環保時裝工序和成本都較難控制,以致價錢都比我們平日買的貴一點。現在巿面上找到的衣服,大多是工廠大量生產粗製濫造的產物,價格廉宜的代價,是污染惡化、工人被剝削,品牌要把成本壓至最低,才能賺大錢,「要愛護地球,是要多一點付出」,Sam說。


Sam和Tania強調,她們並不是要起革命,不過想藉此糾正環保時裝的觀念,提醒消費者、設計師,甚至她倆自己,可持續的態度,應如何在生活中體現。


文 陳嘉文

圖 余俊亮

編輯 李寶瑜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