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年6月份中國銀監會公布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全面引入了巴塞爾Ⅲ確立的資本質量標準及資本監管最新要求。對銀行提出了比國際標準略高的監管要求。
《資產管理辦法》對銀行核心一級資本、一級資本和總資本分別提出了5%、6%和8%的要求,同時設定2.5%的儲備資本要求和0至2.5%的逆周期資本要求超額資本,對系統重要性銀行設定1%的附加資本。從過渡期安排來看,新的資本監管制度(包括質量、數量和標準)將從2013年初開始實施。
有效防範周期波動 成金改命題
金融危機以來,中國金融改革的步伐在加快。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正在愈來愈多地受到新資本監管體系、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即企業發行債券增加,減少依賴銀行貸款)的影響,可能面臨着規模增長減速、資本補充壓力等一系列挑戰。
宏觀經濟回落對中國銀行業的微觀風險管理,以及逆周期資本調節提出新要求。存貸款業務是目前中國商業銀行最主要的業務,銀行的資產質量和盈利具有明顯的順周期特性。自2003年商業銀行改革以來,中國經濟基本處於上行周期,中國銀行業也分享了經濟高速增長。從目前情况來看,經濟基本面難以支撐更高的增速,隨着貨幣政策回歸常態,信貸已不具備繼續快速增長的基礎,銀行業將面臨經濟趨於平緩的檢驗。如何在實施新資本協定中,逐步健全符合中國經濟運行的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同時有效防範經濟周期波動帶來的銀行業風險,是一個重要命題。
利率市場化 增加內銀風險
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推進對銀行全面風險管理構成了新挑戰。2012年以來,中國央行已連續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兩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並使用雙向浮動、不對稱兩種調整機制,利率市場化改革漸進推進。
同時,金融脫媒中出現的利率多軌制進一步倒逼利率市場化改革。這一方面分流了銀行存貸款等傳統業務,挑戰過度依賴存貸利差收入的傳統盈利模式,另一方面,在金融脫媒過程中,銀行資產規模正在從(資產負債)表內向表外轉移,銀信合作、銀證票據、資產證券化、回購以及其他表外業務不斷出現,和傳統銀行體系交織在一起,銀行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和資產負債錯配風險都有所上升。這就要求銀行在實施新協定過程中對實際上的風險自留和關聯部分,及時計提相應的撥備和資本,盡可能對新業務和新風險實現全面覆蓋。同時,也要求監管部門擁有更加全面的風險監管視野和不斷提升的風險監管方法。
服務真實融資需要 助經濟轉型
新資本協定將引導銀行實現從資本消耗型向資本節約型的新轉變。新的資本管理辦法根據不同的業務結構和風險水平,提出不同的資本要求,鼓勵銀行優化業務結構,加強金融創新和金融服務,最大程度地降低資本消耗,實現風險調整後資本收益的最大化。這將引發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變革。
商業銀行必須轉變以往依賴規模擴張的外延式發展模式,注重發展資本節約型業務,以盡可能少的資本消耗獲得盡可能多的效益與價值,走出「擴張、融資、再擴張、再融資」的迴圈。注重加快發展零售銀行業務、中介業務和中小企業業務。目前,在資本規則的引導下,中小企業和個人成為了銀行金融服務和戰略轉型的重點,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更全面的金融產品也成為了銀行的重要競爭手段。這將促進銀行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真實融資需要,並助力中國經濟轉型。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