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金融管理局公布外匯基金第3季投資收入412億元,表面上扭轉第2季的劣勢,不過,轉勢基本上與大市同步,並非金管局的投資策略有什麼獨得之秘。另外,投資回報波動甚大,政府對金管局向財政儲備支付的收益,不應視為恒常收入而興派糖之思,反而政府宜責成金管局檢討在美國國債風險顯而易見情况下,如何處理外匯基金的美元資產,以確保美債一旦出事,港人的民脂民膏不致蒙受重大損失。
投資收益波動大
政府勿視為恒常收入
外匯基金投資今年第3季收入412億元,第2季虧損56億元,來回差距約470億元,有三更窮、五更富况味,所謂收入云云,不值得高興,因為去年第3季曾經錄得虧損高達414億元,波動性之大,說明外匯基金的投資回報不可靠。今年上半年,金融市場受歐債危機牽動,基本上向下調整,踏入第3季之後,歐盟就救市逐漸達成共識,希臘、意大利等國的債務危機暫時喘定,金融市場才轉穩。外匯基金在第3季的股票投資收益最多,反映了隨大市而升,並非金管局有特別策略的結果。
今年首3季,外匯基金投資收入為801億元,金管局按6%固定比率向政府的財政儲備支付285億元,數額不菲,過去數年政府財政連年大額盈餘,與外匯基金的投資收入有一定關係,在庫房水浸情况下,政黨政客要求政府開倉派米,誘發民粹當道,政府則以派糖紓解眼前困境,提振民望,曾蔭權政府治下7年,派糖耗費約達2000億元,便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現在總結本年度財政收支言之尚早,不過,梁振英政府不應走上一任的老路,要把由外匯基金收入視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從根本上對應貧窮、人口老化等問題。
近年,外匯基金資產投資回報有每况愈下之勢,2008年因為金融海嘯虧損了5.6%,翌年反彈錄得5.9%回報之後,2010年減為3.6%,到去年更跌至1.1%,以外匯基金坐擁約2.5萬億港元,回報率連通脹也抵消不了,肯定未能使人滿意。外匯基金有維持港元與穩定聯繫匯率的重要作用,投資求穩健的保守策略,本來無可厚非,不過,港人的民脂民膏卻因此付出沉重代價。
據2011年金管局年報顯示,外匯基金資產,美元資產佔78.2%,約達1.94萬億港元,相信美國國債佔比重頗大。為了維持聯繫匯率,金管局有必要購買美債,即使收益有限,本港也沒有選擇,但是,究竟要購買多少美債才夠,值得認真研議。
過去,即使美國國債總額持續上升,一般對美國出現債務危機,認為天方夜譚,因為美國可以不斷印銀紙還債,不過,美國國債滾動規模和速度急遽,特別是4年前金融海嘯之後,已經增至超過16萬億美元,即將達到上限,需要國會批准再調高。近年,美國增發國債,已非入不敷支那麼簡單,而是以印銀紙方式挽救銀行、催谷經濟,導致美元氾濫,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中國大陸和香港,自然蒙受損失。在聯繫匯率下,港元跟隨美元貶值,過去10年,港元兌人民幣貶值超過30%,單是輸入通脹,已經嚴重影響市民的生活,至於本港跟隨美國採取超低利息所形成的資產泡沫,其危害究竟有多大,只待泡沫爆破來驗證而已。
購美債應有限度
推動更多另類投資
30年前,港元與美元掛鈎,美元起着錨的作用,使港元與香港穩定下來,但是今時今日,在經濟層面,香港對內地的依存度已經超過美國,但是聯繫匯率之下,美元扯着港元一起向下沉。在位者堅持聯繫匯率行之有效,只有在野之身,才會提出聯匯有檢討和改變的必要,例如前任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在任時誰說要改動聯繫匯率,都會挺身申斥,直到今年6月,他不在其位,卻提出要研議改變聯匯,就是最好說明。相信梁振英政府也不會觸動聯繫匯率,不過,維持聯匯是否就要無止境地購買風險不低的美國國債,是另一個問題。
據美國財政部資料,到今年9月,本港資金總體持有美國國債價值為1357億美元,雖然較今年3月減少約60億美元,與歷年比較,總體仍處於較高水平,而且不知道是外匯基金減持抑或私人減持了。無論如何,外匯基金持有的美國國債,應該有一個限度,以免10年期孳息率低至1.7厘的美國國債,一旦息口升時,價格大跌而使港人的民脂民膏承受更多損失。美國雖然債務龐大,在超低息環境下,利息負擔還可以支撐持續大量舉債,當低息走勢有逆轉端倪,美國公共債務的持續性風險恐怕會刺激市場神經末梢,屆時掀起的波動,當局應預作籌謀。
近年,金管局調整策略,把外匯基金累計盈餘的三分之一作多元化投資,以現有盈餘累計規模,多元化投資上限為2027億港元。據知投資項目有新興市場債券、私募基金、房地產以至天然資源等,今年上半年收益貢獻為12億元,並不顯著。不過,即使如此,多元化投資計劃仍然應該持續推行,在適當時候更應該加碼,以分散投資過分集中美元資產的風險,並為外匯基金爭取較合理的回報。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