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梁啟智﹕共和黨的末日?——美國大選另類分析長青網文章

2012年11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1月22日 06:35
2012年11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周六文章提到從人口趨勢看,因為民主黨得到人口急增的少數族裔支持,往後的總統大選會相對佔優。這說法其實有點事後孔明。回說2010年人口普查指美國人繼續從冰雪連連的東北部移到陽光明媚的西南部,國會議席因而重新分配,共和黨佔優的得州和亞利桑那多拿5席,民主黨佔優的東北部州份則損失5席。當時的評論普遍認為從人口去看民主黨將會失利,今天的評論又統統反過來了。


評論界跟紅頂白不足為奇,今次總統大選過後,各台名嘴隨即預測共和黨將會因為敗選而爆發內戰。其實同一個預言,在4年前奧巴馬當選的時候也出現過,畢竟共和黨內的超級富豪、小政府主義者,以及宗教道德狂熱分子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盟關係。可是這個預言因茶黨的興起而落空,民主黨於2010年的中期選舉大敗,眾議院席位由領先共和黨78席,倒退為落後49席,是為1938年以後最大規模的敗陣。名嘴預測,還是不好盡信。


誠然,當前的共和黨確實面對不少內部矛盾。在草根動員者眼中,黨內建制推出羅姆尼此等面目模糊和立場搖擺不定的政客,就是今次敗選的關鍵;在黨內建制的眼中,卻看到草根動員者在黨內初選當中推舉多名立場極端保守的候選人進軍參議院,直接導致在大選中平白把這些席位讓給民主黨對手。


對此,筆者卻認為得補充一點:無論共和黨如何內鬥,其影響力也不會一下子消失。即使共和黨的總統路難行,在國會當反對派的地位卻很有保障,而這點源於美國國會的選舉制度。


美國眾議院選舉每兩年一次,全國按人口分為400多個選區,單議席單票。前文提及2010年的兩件大事,一是人口普查,二是共和黨大勝,都影響到今次選舉。人口普查過後,眾議院的選區要重劃,而新劃界線的決定權往往落在由共和黨把持的各州議會。他們透過不公平的選區分界(Gerrymandering),把民主黨的票倉社區分割在不同選區當中,以致民主黨以同樣的得票只能分到較少的席位。


以賓夕法尼亞為例,該州的18個眾議員位置中,今屆共和黨得13席,民主黨得5席;但查看總得票數,共和黨的眾議員候選人得264萬票,民主黨的則有271萬票。也就是說,民主黨明明是票數較多,得到的席位卻遠遠較少。放諸全國,這次奧巴馬連任總統,共和黨又同時繼續把持眾議院,並不是選民自己精神分裂,而是選舉制度不公使然。


看選舉 還要看選舉制度

共和黨會否洗心革面,改變政綱去回應社會的轉變,筆者不敢隨便亂說。事實是眾議院的大翻盤極不常見,在435個議員當中每次選舉平均只有5到10名議員連任失敗,而距離下次人口普查還有8年時間,接下來的共和黨就算未能提出統一願景,要繼續阻撓民主黨的能力還是相當充足。


看選舉,不單止要看候選人,也要看選民,還要看選舉制度。今屆美國總統選舉的評論當中主要談的是候選人,分析結果時也談到選民,說得比較少的是選舉制度。同樣的候選人和選民,在不同的選舉制度之下可以得到另一個結果。回到香港,港式比例代表制引發的問題在今屆立法會選舉已是相當明顯。日後全面普選要用什麼方法,會否為香港製造另一堆的政治問題,魔鬼往往就在這些細節。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