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從小到大養成的習慣,是吃飯時必定將所有食物吃掉,因為父母總說吃不掉的食物有多浪費,世上有多少人得不到溫飽。跟來自英國的upcycling升級再造時尚設計師Orsola de Castro見面,先不談時裝,她說起小時候祖母煮食一邊跟她說的話:「每次煮好的東西一定要吃個乾乾淨淨,對她來說是普通常識。這就是不浪費,這就是可持續發展。」如是者,她將理念應用到時裝上,將大家眼中的「時尚廚餘」轉化成美麗的衣物。
Upcycling設計因應手頭物料
在香港,不要說時裝回收,連其他物料回收的範疇,發展也仍未成熟。在英國和日本,當地政府有很強的政策,例如以罰則徵稅減少市民製造垃圾,所以就算不是upcycling,當地的重用二手舊物習慣也很普遍,而為了達到zero waste(零廢物),大家會使用舊物重新創作。在日本,當地的時裝生態系統發展得成熟,有一些公司甚至專營衣物回收生意,大量收買過季或deadstock成衣,然後將衣料轉手到以回收衣物升級設計及生產衣服的品牌。
「雖然在歐美和日本已開始有時裝upcycling的設計,在整體業界它卻是相當新的運作模式。就算在英國,設計學院也是最近才開始舉辦upcycling的相關過程。」Orsola de Castro說。「可幸的是在新晉設計師中,我們看到很多有意將upcycling應用到主流的設計師,例如Christopher Raeburn;而另一些大眾品牌如Topshop、Marks & Spencer等,也開始接觸upcycling,推展回收及重新設計衣物的計劃。翻查歷史,重新使用已有物料創作時裝由來已久:punk關於改造;牛仔布料從工作服轉化而成;90年代時設計品牌如Preen、Fake London和Jessica Odgen等,亦經常在設計中用上古著服飾。」
Upcycling跟普通設計的過程完全相反。設計時一般是先想到自己要什麼,然後製作生產;upcycling卻是因應手頭上已有的物料,再看看可以做出什麼設計來。關於回收廢紙、膠料、鋁罐等,一般人擔心的是回收成本比製作新材料更高,在時裝上又如何?「以成本來說,upcycling服裝當中或會牽涉新的剪裁技術,也需要委託實驗室就物料再造進行研究,但整體成本只及生產全新產品的三分之一。其他『成本』都是圍繞設計的創意。」
Orsola指出,「其實真正的『成本』問題,並不是upcycling的產品太昂貴,而是市場上有太多過於廉價的產品——例如那些5英鎊一條的牛仔褲。價錢、質量、創意,所有東西都需要平衡。我的個人品牌From Somewhere的定位是中高檔次,跟Topshop的合作則走廉價路線,價錢不能不是我們設計時的考慮。古時每個人均是以物易物,大家沒有購物、只有交換的概念。我們當然不可能完全返回古代的生活模式,但upcycling至少令大家重新思考消費這回事。」她不相信fast fashion是upcycling的敵人,卻認為品牌的壟斷才是頭號大敵,這抹殺了創造性與個人性的可能。
正如Orsola所言,在現代生活很難完全不消費,而且要發展經濟(尤其歐美等陷入財政問題的國家),更需要透過消費振興,但關於消費,我們都應該建立一套「消費在值得的東西上」的哲學。「Marks & Spencer的前任CEO Stuart Rose曾說,他情願用三倍價錢買1件手工仔細的恤衫,也不要買3件不夠好的恤衫。而早陣子,我在歐洲出席一個時裝研討會時,台下一個學生的發言也令我感受很深:『第一,時裝是為了製造記憶而不是幻想;第二,我們要知道的是衣服的成本而不是定價。』其實,很多業內人士和年輕消費者,都在重新思索時裝的意義,都對時裝看法有正面的轉變。」
「沒有東西會消失」
已故法國電影導演Jean Renoir曾說:「在大自然,沒有東西是憑空創造的,沒有東西會消失,所有東西都在經歷變換轉化的過程。」而食物到時裝,也應該一樣。Orsola隨手拿起比A4紙面積還小的布料樣本,將它左摺右摺,教身旁一班香港年輕設計師,將樣本變成美麗立體的縐褶裝飾。「我想我是個樂觀的人,而在現實環境,當你做着upcycling,你也一定要樂觀、對自己有信心,才能令它發生。像這些布料樣本,在我眼中都是gold dust(砂金),而我要做的,就是要讓業內人士、年輕設計師和消費者,都看到金。」她笑笑說。
文 張曉冬
圖 (訪問)陳淑安
協力 德福廣場
美術指導 John Wan
編輯 麥少菁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