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志剛﹕回應《明報》的報道長青網文章

2012年11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1月22日 06:35
2012年11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本人上周撰文分析香港大學民意計劃最近公布的行政長官支持度及評分的結果,用意是非常簡單,就是指出看這些民意調查結果時,看問題和結果同樣重要。民意調查是普遍的政治分析工具,市民大眾對這種工具有充分了解,是非常重要,而事實上,社會對民意調查的認識正在不斷提高,例如幾年前,還有評論質疑1000個受訪者怎樣可以代表700萬人,現時這些質疑已經不再存在,查看結果時也會關注到音頻電話和真人訪問的區別。這都顯示社會對民意調查的認識不斷提升。


《明報》上周引述本人在《經濟日報》的撰文,並且和《環球時報》的評論相提並論。這種聯想實無必要。其實早在5月底,本人在其他專欄已經提出港大民意計劃提問的一些特點。事緣當時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在相近的時間分別對候任行政長官的支持度進行調查,結果是中大升而港大跌。本人仔細查看兩個調查的問卷,發現其中差異相當大,這也可能是造成一升一跌的主要原因。而上周的撰文只是在港大再公布結果時,再進一步深入分析而已!


進一步深入分析而已

港大對特區行政長官的民意調查,用上一個罕有的問法,原文問題是:「假設明天選舉特首,而你又有投票權,你會唔會選梁振英做特首?」而中文大學5月所問的題目就是:「梁振英已經當選為新一屆行政長官,你有幾支持佢做特首呢?」兩者一是假設再投票,一是從現實出發,當時結果出現大幅度的差異,這可能是主要原因。


行政首長的支持度,看不見,摸不到,要了解,就只能用工具去量度。怎樣量,民調機構有權決定。但外國權威民調機構都很少用假設重選的問題來量度。例如蓋洛普對美國總統支持度的調查,就是直接問:你支持還是不支持(總統名字)作為總統的施政?(Do you approve or disapprove the way XXX is handling his j ob as president?)而答案也直接從問題得出——「支持」(approve)或「不支持」(disapprove)的比率,二者選一,非此即彼。這種問法,是最簡單和直接,原汁原味,不必經過中間一個程序再去演繹,也就是近似中大的問法。


就如本人之前兩度撰文時指出,港大的問法不能算是錯,但中間兜了一個圈,所以需要做一些假設,那就是把再投票支持的比例當做支持度。


為何要做這些假設?

而兜了一個圈時也會出現一些問題。首先是為何要做這些假設?假設的目的又是什麼?我們設計問卷時,有時假設是免不了,例如選舉前做民調,會假設明天投票,或假設又有普選。但這些假設只為了模擬真實,和調查的結論沒有結構性的矛盾,也就是十足十模擬一場真的選舉,但可以真實的,都盡量真實,例如是選行政長官,候選人又是梁振英、唐英年和何俊仁等,但在已經當選之後,還要假設明天去投票,這就是不必要的假設。


做這些不必要的假設,就要付出相當的模糊失真的代價。首先,真的選舉不可能只有一名候選人,因為選舉的本質是選擇,是誰比較好,而不是對某一個人作獨立的評價,用選擇的結果來做某行政首長的支持度,這種假設的合適度是值得我們小心思考!


從現實上,這種訪問也會造成一些困惑,例如在本年2月,特首選舉已經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當一個每天都關注唐梁選情的市民突然接到港大民調的電話,問他會否明天投曾蔭權一票?「明天」的假設不妨事,「有投票權」也是欣然接受,但明知曾蔭權不能選、也不會選的情况下,硬要市民再接受他明知不可能的假設,這又是否合理,又是否有需要?用這種問法,會否扭曲我們心中真的想知道的「支持度」?更極端一點,在6月25日港大仍做曾蔭權的支持度民調,還有幾日曾蔭權就搬離禮賓府,你叫受訪者怎樣投?!

這種做法,我們不能說一定是錯,但有很大局限,市民也一定要知其來由。這個結果,是從這種題目得出,那在演繹時就可以公平的衡量。就算中大的問法,雖然問得直接,但答案就有三個,分別是「支持」、「一半半」,以及「不支持」。這種分法,會令到「支持」和「不支持」的比例偏低一些,就等於把蛋糕切成三份,會比兩份小。所以看結果時,就不能只看「支持」或「不支持」,也不要把「一半半」歸入「支持」或「不支持」之內,而要同時看全部三類,否則就無法盡窺全豹!


包裝食物要有標籤註明成分,就是要讓消費者知道把什麼吃進肚子內;看民意調查也是一樣,一定要知其所出,知其所以然!

作者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本文內容僅代表個人意見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