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說起墳場,不一定就是掃墓時去那種碑牌擠擁又暴曬的石屎山頭;每逢乘車經過跑馬地出入香港仔隧道,瞥見馬場對面山坡上綠樹林蔭、立着灰白夾雜雕飾的石碑,筆者總是好奇,究竟什麼人有幸葬在如此鳥語花香又近市中心的好地方?
近年經丁新豹教授及眾多學者研究推廣,墳場的歷史價值漸為人識,這跑馬地山邊的香港墳場更是導賞團熱點。除了環境清幽、古樹名木繁茂,作為香港首個公營墳場,這裏葬着香港開埠早期眾多政商名人、外籍軍官和醫生等。一般中式墳墓資料較少,西方人卻會列明職業、身分、死亡時間及原因,加上香港有各國人等匯聚,墓碑式樣亦因宗教、種族和貧富背景各有不同,細研墓上碑文及設計,可找出極多有關香港故事的線索,就像一本豐富立體的歷史書。
不同墓碑反映逝者不同背景
然而,這歷史寶庫隨着時光流逝,碑石逐漸失修殘缺。原來香港墳場雖有150年歷史,卻不被納入法定古蹟名單內,而是跟其他公眾墳場一樣由食環署管理;政府只負責修整公共地方和路面、斜坡等,碑石則被視為先人及其家屬的私人範圍,沒修葺權限。但葬在這裏的外籍人士,其後代未必知道先人安葬在此;也有一些英年早逝者,根本未及有下一代,其墓穴便無人打理。
眼看珍貴遺蹟不斷褪色,曾在歷史博物館任職的保育專才Paul Harrison,聯同一群保育人士和歷史研究者,數月前申領得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基金撥款,開展香港首個墓地復修計劃。
保育人士伙學者復修墓園
成員之一的Sylvia Midgett說,申請過程比想像中複雜,因過往未曾有人提出想為不相識的人復修墳墓。食環署要求他們聯絡上先人的家屬、取得同意才可動工,但愈是損毁嚴重急待復修的,家屬當然最難找,甚至字迹模糊脫落至無法辨認先人名稱。後來他們想到先找有教會背景的,經教會聯繫及批出同意書,並跟食環署商討出折衷方案,登報紙廣告列出先人名稱,兩周內沒收到家屬反對便能復修。因此,項目第一階段復修的墓碑都屬前蘇聯的東正教徒和亞美尼亞人。
園林式設計 鳥木繁盛
官方名稱為香港墳場,Sylvia則認為叫墓園更貼切,因這裏有別於其他新型公眾墳場,是園林式設計,中央有噴水池點綴。園內有6株古樹名木和其他茂盛多元的植物、雀鳥等,除了小量石屎鋪設步道外,都是一片片草皮和天然泥地。當年英人還特意栽種雞蛋花樹,因花期較長,黃白色小花瓣掉落時,就像大自然向逝者致意一樣。
墳場概念隨英治來港
華人家庭過往喜歡自擇風水地建墓,分佈零散,墳場概念是由歐洲興起,隨英國人帶來香港。英軍1841年初登陸,不少人無法適應香港的濕熱氣候,醫療衛生設備又缺乏,故病死者眾多。天主教會最初在灣仔星街、聖佛蘭士街一帶安葬教徒,但地方很快不夠用。同年已有人在香港墳場的位置落葬,政府亦安排將灣仔墓園搬遷至此,故香港墳場在官方記載雖是1845年啟用,但該處最早的墓碑其實有150年歷史。園內一家單層小教堂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最老教堂藏墓園 列一級歷史建築
葬於香港墳場的以基督教徒及洋人為主,其他如天主教、印度教及回教徒各設有墳場在旁。由於早年沒嚴謹的統計和紀錄,墳場內墓穴數目不確定,只計有編碼的則達12000多個。除了洋人高官、商人和傳教士,其他找不到地方安葬的軍人、醫生和警察都長眠在此,也包括重大災難和瘟疫死者的集體紀念碑。少數傑出華人亦安葬園內,例如革命家楊衢雲,當時華人首富何東夫婦、行政局及立法局議員何啟等。部分墓碑和紀念碑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遷移至此,也有些因災難和戰亂而遺體不全,故不是每個碑下都有遺骸。
復修前要先上堂!
復修百年古墓,不是光有誠意就行。這次參與項目的16名義工,是經HKICON(香港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招募的專業人士,來自建築、工程、文物保育界別,事前還先上了一星期訓練班。
義工之一的何志清(Ivan)正職為文物保育顧問,他說訓練班內容除墳場歷史外,也包括墓碑特色,例如他們要知道不同宗教的十字架款式,東正教的在十字架上加一橫、下加一斜劃,與基督教的不同;雕塑花樣也各有意思,「有些是一條斷了的柱,你不要以為它破了走去維修,其實這代表死者英年早逝」。弄清楚墓碑原本的設計涵意,修補散落地上的殘件時便事半功倍。
文 林茵、楊宇軒
圖 郭慶輝、受訪者提供
編輯 潘建文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近年經丁新豹教授及眾多學者研究推廣,墳場的歷史價值漸為人識,這跑馬地山邊的香港墳場更是導賞團熱點。除了環境清幽、古樹名木繁茂,作為香港首個公營墳場,這裏葬着香港開埠早期眾多政商名人、外籍軍官和醫生等。一般中式墳墓資料較少,西方人卻會列明職業、身分、死亡時間及原因,加上香港有各國人等匯聚,墓碑式樣亦因宗教、種族和貧富背景各有不同,細研墓上碑文及設計,可找出極多有關香港故事的線索,就像一本豐富立體的歷史書。
不同墓碑反映逝者不同背景
然而,這歷史寶庫隨着時光流逝,碑石逐漸失修殘缺。原來香港墳場雖有150年歷史,卻不被納入法定古蹟名單內,而是跟其他公眾墳場一樣由食環署管理;政府只負責修整公共地方和路面、斜坡等,碑石則被視為先人及其家屬的私人範圍,沒修葺權限。但葬在這裏的外籍人士,其後代未必知道先人安葬在此;也有一些英年早逝者,根本未及有下一代,其墓穴便無人打理。
眼看珍貴遺蹟不斷褪色,曾在歷史博物館任職的保育專才Paul Harrison,聯同一群保育人士和歷史研究者,數月前申領得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基金撥款,開展香港首個墓地復修計劃。
保育人士伙學者復修墓園
成員之一的Sylvia Midgett說,申請過程比想像中複雜,因過往未曾有人提出想為不相識的人復修墳墓。食環署要求他們聯絡上先人的家屬、取得同意才可動工,但愈是損毁嚴重急待復修的,家屬當然最難找,甚至字迹模糊脫落至無法辨認先人名稱。後來他們想到先找有教會背景的,經教會聯繫及批出同意書,並跟食環署商討出折衷方案,登報紙廣告列出先人名稱,兩周內沒收到家屬反對便能復修。因此,項目第一階段復修的墓碑都屬前蘇聯的東正教徒和亞美尼亞人。
園林式設計 鳥木繁盛
官方名稱為香港墳場,Sylvia則認為叫墓園更貼切,因這裏有別於其他新型公眾墳場,是園林式設計,中央有噴水池點綴。園內有6株古樹名木和其他茂盛多元的植物、雀鳥等,除了小量石屎鋪設步道外,都是一片片草皮和天然泥地。當年英人還特意栽種雞蛋花樹,因花期較長,黃白色小花瓣掉落時,就像大自然向逝者致意一樣。
墳場概念隨英治來港
華人家庭過往喜歡自擇風水地建墓,分佈零散,墳場概念是由歐洲興起,隨英國人帶來香港。英軍1841年初登陸,不少人無法適應香港的濕熱氣候,醫療衛生設備又缺乏,故病死者眾多。天主教會最初在灣仔星街、聖佛蘭士街一帶安葬教徒,但地方很快不夠用。同年已有人在香港墳場的位置落葬,政府亦安排將灣仔墓園搬遷至此,故香港墳場在官方記載雖是1845年啟用,但該處最早的墓碑其實有150年歷史。園內一家單層小教堂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最老教堂藏墓園 列一級歷史建築
葬於香港墳場的以基督教徒及洋人為主,其他如天主教、印度教及回教徒各設有墳場在旁。由於早年沒嚴謹的統計和紀錄,墳場內墓穴數目不確定,只計有編碼的則達12000多個。除了洋人高官、商人和傳教士,其他找不到地方安葬的軍人、醫生和警察都長眠在此,也包括重大災難和瘟疫死者的集體紀念碑。少數傑出華人亦安葬園內,例如革命家楊衢雲,當時華人首富何東夫婦、行政局及立法局議員何啟等。部分墓碑和紀念碑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遷移至此,也有些因災難和戰亂而遺體不全,故不是每個碑下都有遺骸。
復修前要先上堂!
復修百年古墓,不是光有誠意就行。這次參與項目的16名義工,是經HKICON(香港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招募的專業人士,來自建築、工程、文物保育界別,事前還先上了一星期訓練班。
義工之一的何志清(Ivan)正職為文物保育顧問,他說訓練班內容除墳場歷史外,也包括墓碑特色,例如他們要知道不同宗教的十字架款式,東正教的在十字架上加一橫、下加一斜劃,與基督教的不同;雕塑花樣也各有意思,「有些是一條斷了的柱,你不要以為它破了走去維修,其實這代表死者英年早逝」。弄清楚墓碑原本的設計涵意,修補散落地上的殘件時便事半功倍。
文 林茵、楊宇軒
圖 郭慶輝、受訪者提供
編輯 潘建文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