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工商銀行(1398)旗下投資銀行工銀國際,投資創益太陽能(2468)損手爛腳,負責此投資項目的工銀國際基金管理前董事朱健明對本報表示,在去年中前曾多次建議沽售創益股份,但工銀國際管理層沒有理會,導致工銀國際及其基金客戶由有機會賺近4億元,變成虧損約3億元。
導致有機會賺4億變虧3億
根據創益招股書,工銀國際基金管理在創益上市前、2010年4月以Pre-IPO基金的形式投資創益1.47億股,涉資約4億元,投資成本為每股2.65元,當中部分為代客理財。創益在2010年10月成功在本港上市。
朱健明在去年年中工銀國際「人事洗牌」離職潮中被裁退。他表示,在他離職前曾經多次建議沽售創益股份。工銀國際於創益的股份有半年鎖定期,即最早於去年4月7日方可沽售,而朱健明去年5月開始被工銀國際要求停止工作,7月正式離職。若去年4月7日沽出,以當日創益最高股價5.26元計算,工銀國際有機會賺約3.8億元。但當時錯過此機會後,之後創益股價一瀉千里,至今年6月停牌前,只剩0.63元,此投資要倒蝕2.97億元。創益在今年6月停牌,指公司財務紀錄中可能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資料顯示,創益基金股東、由劉金獅及黃逸玲持有的Build up International,去年5月大手減持創益7800萬股,作價4.6元,持股量由近13%減至7.96%,其後再多番減持。
其他股東早走早着 大手減持
朱健明指,當時「提了很多次」要沽創益,對於為何工銀國際當時沒有沽,他說︰「這個不是很方便說」。本報收到匿名電郵指摘工銀國際投資委員會不接受及早沽售的建議。身兼投資委員會成員的工銀國際副行政總裁梅莉(Mary MacLeod)昨天回應說,投資委員會只負責「管治」,「沒有阻止沽售任何股份」,何時售股的的執行責任在基金。
匿名電郵又指出,工銀國際管理層今年7月要集體向母行交代創益投資失利,事件令工行董事長姜建清憤怒,更一度想關閉投行業務,又指工銀國際要為此項投資向客戶賠償本金,並惹來國資委及銀監會質疑,為何要用國有資產賠償個人投資者。對此梅莉回應指出,工銀國際管理層經常要向母行匯報,但否認母行放棄投行業務,指母行對工銀國際非常支持。她又指從未聽說過國資委及銀監會關注事件。她表示,工銀國際與客戶沒有糾紛,亦不知悉有客戶向本港證監會投訴。至於有沒有向客戶賠償,她則拒絕評論。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