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按收入計「貧窮差距」 定受助目標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29日 06:35
2013年09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首次劃分本港的貧窮人口數據,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昨日表明,新訂的「貧窮線」不等於「扶貧線」,但可藉此評估政策介入(即福利轉移)後的脫貧人口,量度扶貧措施的成效。學者指出,政府在今次報告中顯示「貧窮差距」為148億元,即窮人的月入與貧窮線水平(入息中位數五成)之間落差,可用來量度他們的貧窮程度,協助找出最有急切需要的貧窮社群。


林鄭:計「福利轉移後窮人」非造數

本港首次訂出貧窮線為入息中位數五成,在福利轉移前後的貧窮人口分別為131萬及102萬,意味在綜援、書簿或交通津貼等現金援助下,可協助29萬人擺脫貧窮網。林鄭月娥重申,政府劃出兩項水平並非「造數」,認為社會不能漠視每年近500億元的福利開支,水平有助評估扶貧政策的成效。


報告指不會高估公屋扶貧成效

計算公屋所帶來的租金補貼將令貧窮人口進一步減至67萬;報告指出,量化補貼的方法是採取較保守估算,假設天水圍一公屋單位月租1300元,縱然同區私人市場的月租達6400元,但仍會以該公屋單位在市場出租的估值、約3200元作基準,即該公屋戶所獲租金補貼為1900元,相信不會高估公屋成效。


中大社工學系副教授黃洪則認為,政府除了對比福利轉移前後的貧窮人口,報告亦計算出貧窮住戶的收入與貧窮線的差距,意味差距金額愈大、貧窮程度愈高。例如2012年的綜援貧窮戶人均「貧窮差距」達2000元,較2011年的1800元增13.3%,即綜援貧窮戶更難跳出貧窮線水平,貧窮情况較其他貧窮差距低於2000元的人口嚴重。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