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兩填海區研設潮汐通道 保海岸線長青網文章

2013年04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4月05日 21:35
2013年04月05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拋出5個填海選址,被環團批評損害海洋生態及中華白海豚居住環境,土木工程拓展署現正研究3個方案以減少對海岸生態影響,其中欣澳及龍鼓灘本身有天然海岸線,或可在填海區與現有海岸之間留一條至少闊30米的潮汐通道,保留原有海岸線,另會考慮在人造海岸線種植紅樹林。環團批評當局的方案是「轉移視線」。


棄建石堤 海岸種紅樹林

政府正就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方案作第二階段諮詢,若市民反對部分選址填海,當局會否考慮更改選址。土木工程拓展署長韓志強表示,當局首階段就市民意見定下選址,強調未來會就海豚活動範圍等結果修訂填海範圍,並向環團收集意見。當局會就機場第三條跑道、港珠澳大橋及填海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做累計評估。


韓志強指出,未來會考慮參照港珠澳大橋填海方式,在大鋼管中注入泥沙,建圓筒式海堤,減少挖海泥造成影響。他亦指出,當局亦計劃在欣澳及龍鼓灘保留天然海岸線,方法是在填海區與現有海岸間留一條潮汐通道,距離至少30米。他指出,填海區海岸線不用傳統大石建直立海堤,改為引入生態海岸線,在該處種植紅樹林自然環境,鼓勵生態發展,一般適合海浪較小的淨水區。當局亦建議在原有人造海堤鋪上泥土及種植物,改善生態環境,若牀水深足夠,可以放人工魚礁。


環團批補救方案轉移視線

世界自然基金環境保護經理梁士倫批評,當局在填海區與現有海岸間留一條潮汐通道,已改變潮汐漲退的水流及生態,當局必須做科學研究評估影響。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批評政府「轉移視線」,提出的措施只屬補救方案,無助改善海豚生活環境,並指政府應先在原有海豚出沒的地方,把海岸人造海堤改成生態海岸線,評估能否重新吸引海豚活動。


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黃澤恩指出,在填海區與海岸間留一條潮汐通道,可建橋連接兩岸,較建人工島容易設置交通配套,減少不便。


明報記者 邱雅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