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距離明年11月8 日大選日還有19個月,美國總統選戰提早拉開戰幔,上周公開宣布參選的是前國務卿希拉里,共和黨則有三名國會議員已宣布參選。希拉里在民主黨內民望大幅領先,即便是有人挑戰,除非7年前參選時的滑鐵盧一幕重演,否則希拉里如今已是一半跨進了投票日。從目前形勢看來,共和黨的三名參選人都不會是真命天子,前總統喬治布殊的弟弟杰布布殊實力最強,要人有人要錢有錢,宣布參選只是時日問題,因此大選當日極可能是這兩位前總統家人的對決。
希拉里提出貧富懸殊
勢惹共和黨右翼反彈
美國總統大選的選戰議題,近半世紀絕大多數是內政先行,如果要找例外,1968及1972年大選的越戰議題是絕無僅有,其餘都是內政事務,重點是拚經濟。如今希拉里把重點放在貧富懸殊,她早前到中部參觀時,提出了一家公司的行政總裁薪酬是普通職員的300倍,這個議題將會是她的內政目標幾是殆無疑問。在宣布參選前,一般的分析是希拉里會跟循其夫克林頓在任時的中間經濟政策,即脫離傳統民主黨左翼一支的路線,不作民粹主義式的政策宣示,以求獲得較為廣泛的社會支持。可是希拉里一出來就提出了這個尖銳的貧富懸殊議題,若一直循此下去,就必然會刺激共和黨右翼的抬頭,變成經濟理念的左右之爭。
然而,美國社會的矛盾卻就是突顯在貧富懸殊這一方面,希拉里作為關注點提出也很正常。因為就在上周三(15日), 全美200個城巿有工人示威,要求把聯邦規定最低工資由目前的7.25美元提升至15美元,這一訴求如果作為選舉議題或納入政綱,毫無疑問會取得這一板塊選民支持。
美國選舉文化當中有一項相當值得提出的要點,那便是長期以來選民結構呈現的左右之分,希拉里若決心走經濟左翼路線,在東部及東北部肯定可以予取予攜,但在中部及中西部,以及一向保守的南部便可能踢上鐵板。還有的是,一旦中間偏右選民對希拉里的內政觀有所存疑,會不會在政治捐獻上偏向手緊,這是希拉里此後調整內政立場的風向標。
不過,在外交事務上,幾乎可以肯定民主黨和共和黨都會有共識,那便是對中國的態度。希拉里在擔任國務卿時,一手揭櫫美國「重返亞洲」戰略,她的外交政綱相信會與目前奧巴馬政府的相若,即與中國「鬥而不破」,但底下動作頻仍,強調美國利益。必須指出的是,民主黨內部的干涉主義思潮向來高漲,歷史上個別民主黨領袖不避用兵,上一世紀的幾場戰爭,兩次世界大戰、韓戰及越戰,都發生在民主黨當政年間,雖然這不代表民主黨好戰,但客觀歷史令人不免有所判斷。民主黨的外交鷹派不少,1993年克林頓上任之時,中美關係因為他的「人權外交」陷於低潮,而眾所周知的是希拉里的外交立場比克林頓更強硬,况且「重返亞洲」經已開動,不可能到了希拉里當總統就結束,關鍵在於繼續強硬抑或務實主義抬頭。
外交重點抗衡中國
共同戰略兩黨共識
共和黨的外交取態相信也是如此,這不是一黨一派的立場政綱,而是民主共和兩黨的共同戰略利益,都在於美國如何長期擁有西太平洋戰略的主導權及話語權,絕不會因為換了一個黨執政或換了另一個總統而出現根本變化。細微的分別在於總統如何體待中美關係,如何在具體執行時的分寸。克林頓提出人權外交,但不旋踵幾年後把人權及最惠國待遇脫鈎;喬治布殊上任後中美多番衝突,又發生南海中美軍機相撞,到他離任時,中美關係比起他上台之時明顯改善。這中間的原因是美方的政策調整以及中美互動的結果,但最初的起動,崎嶇不平幾可預見,之後走勢如何,則須待局勢的發展。
這次美國總統大選,如循目前希拉里的講話及立場觀察,內政方面將會是明顯的左右之戰,也是測試美國經過奧巴馬管治八年後,共和黨先前多年以來擘劃的保守思潮有沒有退卻迹象的試金石。至於外交,美俄歐洲相鬥、美中亞洲相爭已是大勢所趨,更是美國如今的外交戰線重點,不會因為一場選戰而改變。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希拉里提出貧富懸殊
勢惹共和黨右翼反彈
美國總統大選的選戰議題,近半世紀絕大多數是內政先行,如果要找例外,1968及1972年大選的越戰議題是絕無僅有,其餘都是內政事務,重點是拚經濟。如今希拉里把重點放在貧富懸殊,她早前到中部參觀時,提出了一家公司的行政總裁薪酬是普通職員的300倍,這個議題將會是她的內政目標幾是殆無疑問。在宣布參選前,一般的分析是希拉里會跟循其夫克林頓在任時的中間經濟政策,即脫離傳統民主黨左翼一支的路線,不作民粹主義式的政策宣示,以求獲得較為廣泛的社會支持。可是希拉里一出來就提出了這個尖銳的貧富懸殊議題,若一直循此下去,就必然會刺激共和黨右翼的抬頭,變成經濟理念的左右之爭。
然而,美國社會的矛盾卻就是突顯在貧富懸殊這一方面,希拉里作為關注點提出也很正常。因為就在上周三(15日), 全美200個城巿有工人示威,要求把聯邦規定最低工資由目前的7.25美元提升至15美元,這一訴求如果作為選舉議題或納入政綱,毫無疑問會取得這一板塊選民支持。
美國選舉文化當中有一項相當值得提出的要點,那便是長期以來選民結構呈現的左右之分,希拉里若決心走經濟左翼路線,在東部及東北部肯定可以予取予攜,但在中部及中西部,以及一向保守的南部便可能踢上鐵板。還有的是,一旦中間偏右選民對希拉里的內政觀有所存疑,會不會在政治捐獻上偏向手緊,這是希拉里此後調整內政立場的風向標。
不過,在外交事務上,幾乎可以肯定民主黨和共和黨都會有共識,那便是對中國的態度。希拉里在擔任國務卿時,一手揭櫫美國「重返亞洲」戰略,她的外交政綱相信會與目前奧巴馬政府的相若,即與中國「鬥而不破」,但底下動作頻仍,強調美國利益。必須指出的是,民主黨內部的干涉主義思潮向來高漲,歷史上個別民主黨領袖不避用兵,上一世紀的幾場戰爭,兩次世界大戰、韓戰及越戰,都發生在民主黨當政年間,雖然這不代表民主黨好戰,但客觀歷史令人不免有所判斷。民主黨的外交鷹派不少,1993年克林頓上任之時,中美關係因為他的「人權外交」陷於低潮,而眾所周知的是希拉里的外交立場比克林頓更強硬,况且「重返亞洲」經已開動,不可能到了希拉里當總統就結束,關鍵在於繼續強硬抑或務實主義抬頭。
外交重點抗衡中國
共同戰略兩黨共識
共和黨的外交取態相信也是如此,這不是一黨一派的立場政綱,而是民主共和兩黨的共同戰略利益,都在於美國如何長期擁有西太平洋戰略的主導權及話語權,絕不會因為換了一個黨執政或換了另一個總統而出現根本變化。細微的分別在於總統如何體待中美關係,如何在具體執行時的分寸。克林頓提出人權外交,但不旋踵幾年後把人權及最惠國待遇脫鈎;喬治布殊上任後中美多番衝突,又發生南海中美軍機相撞,到他離任時,中美關係比起他上台之時明顯改善。這中間的原因是美方的政策調整以及中美互動的結果,但最初的起動,崎嶇不平幾可預見,之後走勢如何,則須待局勢的發展。
這次美國總統大選,如循目前希拉里的講話及立場觀察,內政方面將會是明顯的左右之戰,也是測試美國經過奧巴馬管治八年後,共和黨先前多年以來擘劃的保守思潮有沒有退卻迹象的試金石。至於外交,美俄歐洲相鬥、美中亞洲相爭已是大勢所趨,更是美國如今的外交戰線重點,不會因為一場選戰而改變。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