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回歸前擔任港英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的顧汝德(Leo Goodstadt)最近出版新書,狠批特區政府施政失誤,盲目地守着巨額儲備不用,罔顧福利民生需要,房屋政策向地產商傾斜,只顧維護營商者的利潤,造成新一代貧窮階層湧現,居住環境之惡劣恍如回到1960年代。這部名為《繁華底下的貧窮》的著作,對董建華、曾蔭權、林鄭月娥、曾俊華等都作了不留情面的批評。
顧汝德是末代港督彭定康的親信,為港英政府制訂戰略出謀獻策,屢被中方媒體點名批評。顧汝德在新書的序言中說,他寫書只為表達對香港人的感謝,過去兩部著作講述香港二戰後如何建立起廉潔高效的公共行政和締造經濟奇蹟,新書則講回歸後香港在醫療、教育、福利、房屋等四大民生範疇上都出現嚴重倒退或失誤,令貧窮階層活在水深火熱中,無法擺脫跨代貧窮,而他認為這些都是特區政府施政失誤造成的。
指董曾屈服於地產商壓力
顧汝德在新書第一章即狠批前特首董建華,指他完全錯判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的經濟形勢,以為香港必須推行緊縮經濟政策,嚴控政府開支及公共投資,才能夠完成資產泡沫爆破後必須作的痛苦調整,重拾經濟競爭力,其實香港的財政儲備等如兩年政府開支總額,可以在逆境中維持正常的福利開支及房屋基建等公共投資。
他又批評董建華和曾蔭權兩任特首都屈服於地產商的壓力,主動放棄賣地建屋,又停建居屋減建公屋,甚至把開發土地儲備的機制徹底拆除,令梁振英上場之後想增加住屋供應要面對最少5年的延誤,這是造成香港人居住環境愈趨惡劣的根本原因。
相比董建華,顧汝德對曾蔭權的評價似較佳。他在新書中引述了2003年「七一大遊行」後,曾蔭權訪問美國時發表了高度評價七一遊行的講話,指當時曾蔭權不知道自己可能接替董建華當特首,而在席的除了美國聽眾,還有兩名中國外交官。
批林鄭迷信市場力量
顧汝德在新書中又點名批評現任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和財政司長曾俊華,他指林鄭月娥曾擔任社會福利署署長,了解社福領域需要,但當上政務司長後,卻說她的社福目標是增加消費者選擇,像遊客可選擇三星或五星酒店那樣,最重要是物有所值,顧指林鄭是迷信私人市場力量可解決社福需求,這種商界主導的模式放到護老服務上,結果是許多老人家等到死也進不了護理安老院。
指摘曾俊華守財不用默遵「教條」
顧汝德又批評曾俊華默守殖民地政府的理財教條,守着巨額儲備不用,害怕人口老化對未來公共財政造成巨大壓力,以此合理化其壓抑民生開支的做法,藉此避免加稅。
他指摘特區政府緊控公共開支,任由公立醫療質素惡化(輪候時間過長及不願用較貴的藥),學校市場化令貧窮學童失去進入最好學校的機會,綜援制度要求子女簽紙證明不供養父母,也令許多合資格領綜援的長者無奈捱窮。
顧汝德是末代港督彭定康的親信,為港英政府制訂戰略出謀獻策,屢被中方媒體點名批評。顧汝德在新書的序言中說,他寫書只為表達對香港人的感謝,過去兩部著作講述香港二戰後如何建立起廉潔高效的公共行政和締造經濟奇蹟,新書則講回歸後香港在醫療、教育、福利、房屋等四大民生範疇上都出現嚴重倒退或失誤,令貧窮階層活在水深火熱中,無法擺脫跨代貧窮,而他認為這些都是特區政府施政失誤造成的。
指董曾屈服於地產商壓力
顧汝德在新書第一章即狠批前特首董建華,指他完全錯判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的經濟形勢,以為香港必須推行緊縮經濟政策,嚴控政府開支及公共投資,才能夠完成資產泡沫爆破後必須作的痛苦調整,重拾經濟競爭力,其實香港的財政儲備等如兩年政府開支總額,可以在逆境中維持正常的福利開支及房屋基建等公共投資。
他又批評董建華和曾蔭權兩任特首都屈服於地產商的壓力,主動放棄賣地建屋,又停建居屋減建公屋,甚至把開發土地儲備的機制徹底拆除,令梁振英上場之後想增加住屋供應要面對最少5年的延誤,這是造成香港人居住環境愈趨惡劣的根本原因。
相比董建華,顧汝德對曾蔭權的評價似較佳。他在新書中引述了2003年「七一大遊行」後,曾蔭權訪問美國時發表了高度評價七一遊行的講話,指當時曾蔭權不知道自己可能接替董建華當特首,而在席的除了美國聽眾,還有兩名中國外交官。
批林鄭迷信市場力量
顧汝德在新書中又點名批評現任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和財政司長曾俊華,他指林鄭月娥曾擔任社會福利署署長,了解社福領域需要,但當上政務司長後,卻說她的社福目標是增加消費者選擇,像遊客可選擇三星或五星酒店那樣,最重要是物有所值,顧指林鄭是迷信私人市場力量可解決社福需求,這種商界主導的模式放到護老服務上,結果是許多老人家等到死也進不了護理安老院。
指摘曾俊華守財不用默遵「教條」
顧汝德又批評曾俊華默守殖民地政府的理財教條,守着巨額儲備不用,害怕人口老化對未來公共財政造成巨大壓力,以此合理化其壓抑民生開支的做法,藉此避免加稅。
他指摘特區政府緊控公共開支,任由公立醫療質素惡化(輪候時間過長及不願用較貴的藥),學校市場化令貧窮學童失去進入最好學校的機會,綜援制度要求子女簽紙證明不供養父母,也令許多合資格領綜援的長者無奈捱窮。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