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常言道,借古知今。《香港簡史》作者、港大歷史系教授高馬可指出,讀歷史其實不會讓他對未來知道更多,但他對香港實行普選審慎樂觀。他認為香港缺乏政治人才,即使實行普選,選出來的領袖亦未必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他認為任何地方,包括香港,都應該實行民主,「因為這是最好和最公平的制度」。對於自己的著作出現「河蟹版」,他表示不作追究(見另稿)。
不理解示威者懷緬殖民統治
高馬可剛在英國度假1個月,返港後接受本報專訪。高馬可在美國出世,4歲來港,在本地接受中、小學教育,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輾轉居港20年,對小島最近發生的風風雨雨感到有趣,但有時亦感荒誕(fascinating and sometimes bizarre),特別是近年有人在遊行示威中揮動殖民地港英旗。兒時曾在台北生活兩年,高馬可指當時台灣人有時亦會談及日治時期,藉以批評蔣介石政權,但他難以理解人們對殖民統治的懷緬,因為殖民時代亦有當時的問題,如貪污等,政治制度亦比現時專制。
舉陳水扁坐牢 反駁民主助長貪污
「我們不能假設普選能解決所有問題。」但他仍然認為所有地方,包括香港,都應實現民主,「因為這是最好和最公平的制度」,不存在社會成熟與否的問題。對於有人批評民主在亞洲國家不能實行、會助長貪污,高對於此說法感到失望。他舉例,雖然台灣人曾選出陳水扁做總統,但他最後也因貪污而入獄,顯示民主制度依然有效,「我不認為內地會有領袖被送入監獄」。對於真普選,他堅持要一人一票,選民亦應有權提名特首。對於香港能否實現真普選,他依然抱有希望,而且審慎樂觀(mildly optimistic),他相信中國政治情况會慢慢改善。
明年才連續居港滿7年的高馬可,暫沒有投票權,對佔中運動沒有太強烈意見,但認為香港是一個保守社會,出現如佔中的創新意見是一個好現象,他支持所有創新及有趣的構想;香港曾在上世紀20年代和60年代出現兩次大規模工潮,政府已從中學習,不擔心香港會再出現大規模騷動。
明報記者 張煒明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