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一個不寒而慄的香港 張文光長青網文章

2013年08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8月28日 06:35
2013年08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早前,我在梁振英飯局,建議成立一個獨立的政制諮詢委員會,全面收集政制改革的意見,包括特首提名和普選方案,檢討立法會比例代表制,特首與政黨政治的聯繫,如何體現國家主權和安全,等等。


建議如一陣風,很快便沉寂了,大半個月過去,傳來政府的消息,找不到適合的人選,故拒絕成立諮詢委員會。


這樣的解釋實在意外,偌大的香港竟然無人,能有公信力肩負獨立收集民意的重任,是不能也,還是不為也?

但在特首飯局之後,香港發生了兩宗矚目的衝突:3000人聚集在旺角街頭,為一個女老師的粗口而警民對峙;梁振英的天水圍政治騷,竟有江湖人物襲擊激動的市民。


這樣的星星之火,竟然可迅速燎原,報章形容「香港病了」,病得令人不寒而慄。


剎那間,人們都泛起相同的感覺:為什麼香港會變成這樣?這是我們熟悉的香港嗎?也有一些人靜靜思量:香港還是自由生活下去的地方嗎?

於是,社會撕裂之說,忽然流行,彷彿香港已斷為兩截。然而,冷靜觀察,在肢體衝突、推波助瀾的左右極端之外,還有更多沉默無言的中間大眾,冷眼旁觀,極度厭惡,但無可奈何。


他們都是香港人,渴望香港走向民主,但不認同肢體衝突,更對兩陣對峙的集體撕鬥反感。過去,他們曾偶爾參加集會,崇尚和平理性非暴力,但勇武之風吹來,集會已成畏途,慢慢自我疏離於街頭,不願捲入衝突的漩渦。


撕鬥是當局者迷,以為是替天行道,但撕鬥的快意與仇恨能帶領香港走出政治困局嗎?能給予香港實現普選特首的機會和前途嗎?

倘若任何爭議都走向極端,政治如是,民生如是,粗口如是,填海如是,堆填區如是,那已超越普選的成敗,而是香港能否認真地做事。


歷史給我們教訓,撕鬥是暴力的開端,群眾鬥群眾,從來都是鬧劇和悲劇。何况,今天的撕鬥背後,有着理想主義者的激情,有着被壓抑者的憤懣,更有着政治收賣的爪牙,只有中間大眾冷眼旁觀。


沒有制衡的極端,撕鬥不息的亂局,政治怎會走向理性?

這非理性的政治氣氛,妨礙了言論的自由表達。很多學者和政客,寫文說話時多了戒懼,他們愛惜自己的清譽,怕成為網上的獵物。


學者可以少寫敏感的題材,政客只能說盡道德的高地,在二元的世界沒有中間,沒有中間的世界哪有共識,沒有共識哪來民主的方案?

近年,一些朋友埋怨:民主派的聯合組織,沒法說出心底話。一些激進的建議,沒有人敢於拒絕。一些務實的方案,被視為投降的先聲。


對民主如宗教般真誠的李柱銘,嘗試提出一個解決矛盾的政改方案。方案或有未盡善之處,很快被罵得焦頭爛額,一天後迅速收回,連改善的討論都沒有。


撕鬥政治 正中梁振英下懷

在二元世界中,沒有對話,沒有談判,沒有妥協,沒有give and take,沒有共識,因為這些都是原罪。


最可怕的,是傳媒也喜歡極端,極端是搶眼的標題,不管主張能否實現。


這樣的二元政治,這樣的勇武之風,距離中間的主流大眾愈來愈遠。人們疏遠地看着激動的撕鬥,看着一個陌生變質的香港。


這樣的撕鬥政治,正中梁振英下懷。


人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在群情洶湧時,他仍然堅持落區,主動挑釁民情,將原已激化的矛盾,來一個火上加油,唯恐天下不亂?

這樣的政治撕鬥和亂局,讓本已渺茫的政改共識更遙不可及。倘若政制原地踏步,梁振英才可能在小圈子繼續連任。


諷刺的是,梁振英是撕鬥與亂局的得益者,社會愈兩極,政治愈對立,普選被否決,他才能再一次亂中求勝。


香港,容許梁振英的私利蓋過長遠的社會利益嗎?

當前,大約還有一年時間,要制訂2017年的特首普選方案。之前的2016年,立法會亦有一個選舉方案,必須與普選特首相適應,讓特首能順利管治與施政,到2020年如期實現雙普選。


這絕對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民主不是白紙寫文章,而是向既有的利益集團,尋找一個各方面都可接受的政治改革方案。


這個方案要獲得通過,起碼要過五大關:對話關、共識關、中央關、民意關和立法關。


如今,時間是那麼緊迫,連對話都未開始,憑什麼讓人有信心,梁振英會真心領導香港,衝破政治的關卡與高牆,實現2017年普選特首的中央承諾?

當前,梁振英採取的做法,是不斷迴避拖延政改的諮詢,又不斷落區激化群眾的情緒。


梁振英落區挑釁民情,會否引導至這樣的局面:群眾不斷的肢體衝突,讓警隊有更強硬的理由,自我實現梁振英23條的預言:出動防暴隊和催淚彈,對付激動的對峙和撕鬥,項莊舞劍,殺雞儆猴,威懾和阻嚇和平佔中的力量?

需要代表中間大眾聲音

無論如何,撕鬥必須終止,這只會為鎮壓佔中製造理由,無助於爭取中間大眾,無助於實現普選目標。但香港當前更需要的,是代表着中間大眾的聲音,說出他們的追求和希望。


這就是一個可以讓不同政治力量共存的普選。


不錯,港人的普選權利,即使從回歸算起,已被壓抑了16年。倘若2017年普選特首落空,或被否決而原地踏步,我們便要等到2022年。


這已是回歸的25年,是「50年不變」的一半歲月,我們能繼續虛耗時光,讓香港政治內耗空轉,讓經濟發展也停滯不前嗎?

受害的是我們的下一代,難道這是香港人的希望嗎?今天,我們不能不再站出來,為香港的民主政制,盡我們最後微薄的力量。


我們實在不希望,下一代成為撕鬥的群眾,活在無休止的粗罵和對峙中。我們也不存奢望,既得利益者會放棄權力,接納最理想的民主方案。


因此,那些曾經消沉失望,那些被迫冷眼旁觀,那些仍然心存熱望,那些不想香港沉淪的人,請勇敢地發出中間大眾的聲音吧。


香港要開展理性的對話,解決政制的對立和死結,讓我們的民主可以前行,不一定最好,但不會更壞,一切交民眾最後決定。然而,當普選的巨輪啟動,歷史便不會再回頭,往後的民主路,已是新的奮鬥了。


在撕鬥的人群裏,在撕裂的人心裏,只容讓仇恨滋長,生不出民主的花。


請環顧世界,南非的曼德拉、捷克的哈維爾、緬甸的昂山素姬,都能走出悲情與仇恨,用寬容的心與囚禁他或她的敵人握手,讓受傷的國家向民主重新出發。


讓我們也重新出發吧,香港需要民主,也需要和平與寬容,走在路上的人愈多,民主才能健康成長,普選才會落地生根。


張文光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