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伊戰後,美國傳媒、尤其是紐約時報淪為小布殊開戰造勢喉舌的角色,遭到不少人批判,然而在今次敘利亞危機中,《紐時》又再一次令人失望。美國主流傳媒再一次在這種時刻淪為戰爭販子,到底有否認真汲取伊戰報道的教訓?
官員化武言論前後矛盾
本周三,《紐時》引述專家報道,沙林毒氣等化武攻擊遺下的痕迹證據,隨時可長達數周乃至數年,文章開首便聲言: 軍事專家指出,若敘利亞政府真的曾大規模用過化武,將很難隱瞞物證。
暫且不談這種帶有強烈引導性的說法是否恰當。最諷刺的是,就在8月25日,《紐時》才在題為「確信敘利亞用過化武,美國考慮行動」的文章中,引述一名奧巴馬政府高官揚言,聯合國調查員事隔多日才獲敘利亞政府准許實地取證,經已太遲,難以再獲得可信證據,因為「現有證據在敘軍持續轟炸和蓄意破壞後被嚴重破壞」。
若《紐時》記者有批判精神,大可在周三的報道中點出,既然聯合國調查員已抵達敘國工作,而物證又難以隱藏下,美英是否應等待取證結果出爐才尋求聯合國採取行動?若紐時記者有批判精神,是否應當找日前那位高官消息人士出來對質一下,問問他的「太遲」說法是否失實?結合兩篇報道的內容,只令人覺得《紐時》一如伊戰前般當了華府傳聲筒,報道偏頗避重就輕。
同樣問題多多的還有周三另一篇題為「Reports of Syria Chemical Attack Spur Question: Why?」的報道。在指控敘軍周前發動大型化武攻擊上的一大弱點,就是敘軍近期在戰鬥中佔上風,無理由在聯國武器調查人員身在敘國時發動化武襲擊,自找麻煩。正是這點,令外界無法排除是叛軍放毒氣嫁禍政府軍、從而爭取西方軍事介入可能。事實上,有聯合國調查人員便曾提過,今年3月發生在敘國的一次化武攻擊,就可能是叛軍所為。
《紐時》避重就輕乏批判
筆者最初以為,《紐時》這篇報道屬持平深度分析,但文章實際只是想反駁巴沙爾沒動機發動化武襲擊的質疑。文章找來「專家」解釋(實際是揣測),觀點一言蔽之就是認為巴沙爾政府「無腦」,也許眼見埃及軍方殺上千人也無問題,於是變得膽大包天,索性大殺一場嚇窒反對者。至於另一邊的觀點,即有否可能是叛軍嫁禍,文章僅輕輕帶過,完全未有分析細談。
身為美國數一數二嚴肅大報,《紐時》這種表現實令人失望。斯諾登早前批評美媒九一一後失去批判監督政府能力,絕對有根有據。
文﹕郭濟士
官員化武言論前後矛盾
本周三,《紐時》引述專家報道,沙林毒氣等化武攻擊遺下的痕迹證據,隨時可長達數周乃至數年,文章開首便聲言: 軍事專家指出,若敘利亞政府真的曾大規模用過化武,將很難隱瞞物證。
暫且不談這種帶有強烈引導性的說法是否恰當。最諷刺的是,就在8月25日,《紐時》才在題為「確信敘利亞用過化武,美國考慮行動」的文章中,引述一名奧巴馬政府高官揚言,聯合國調查員事隔多日才獲敘利亞政府准許實地取證,經已太遲,難以再獲得可信證據,因為「現有證據在敘軍持續轟炸和蓄意破壞後被嚴重破壞」。
若《紐時》記者有批判精神,大可在周三的報道中點出,既然聯合國調查員已抵達敘國工作,而物證又難以隱藏下,美英是否應等待取證結果出爐才尋求聯合國採取行動?若紐時記者有批判精神,是否應當找日前那位高官消息人士出來對質一下,問問他的「太遲」說法是否失實?結合兩篇報道的內容,只令人覺得《紐時》一如伊戰前般當了華府傳聲筒,報道偏頗避重就輕。
同樣問題多多的還有周三另一篇題為「Reports of Syria Chemical Attack Spur Question: Why?」的報道。在指控敘軍周前發動大型化武攻擊上的一大弱點,就是敘軍近期在戰鬥中佔上風,無理由在聯國武器調查人員身在敘國時發動化武襲擊,自找麻煩。正是這點,令外界無法排除是叛軍放毒氣嫁禍政府軍、從而爭取西方軍事介入可能。事實上,有聯合國調查人員便曾提過,今年3月發生在敘國的一次化武攻擊,就可能是叛軍所為。
《紐時》避重就輕乏批判
筆者最初以為,《紐時》這篇報道屬持平深度分析,但文章實際只是想反駁巴沙爾沒動機發動化武襲擊的質疑。文章找來「專家」解釋(實際是揣測),觀點一言蔽之就是認為巴沙爾政府「無腦」,也許眼見埃及軍方殺上千人也無問題,於是變得膽大包天,索性大殺一場嚇窒反對者。至於另一邊的觀點,即有否可能是叛軍嫁禍,文章僅輕輕帶過,完全未有分析細談。
身為美國數一數二嚴肅大報,《紐時》這種表現實令人失望。斯諾登早前批評美媒九一一後失去批判監督政府能力,絕對有根有據。
文﹕郭濟士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