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城鄉遊藝﹕城市不能沒有鄉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01日 06:35
2013年09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要在香港走全職藝術家的路,一點都不容易。


像吳家俊,於浸會大學的視覺藝術系畢業後,曾投考消防員,報讀教育學院,在建材公司工作,最後仍是選擇忠於自己,在火炭與朋友合設工作室,展開其創作之路,間中接一些工作餬口。


香港欠缺的「空間」,既是物理性層面,也是思想上的選擇。


生存方法,來來去去只用一種——打工上班。


不過他不甘心,他情願「擔泥」,也想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餵蚊 但心曠神怡

成為全職藝術家數年下來,家俊對自己的生活面貌愈來愈清晰。因緣際會,他最近把工作室遷至錦上路大江埔村素食餐廳素苗的一隅內。他每周日舉辦手做木匙工作坊,邀請城市人山長水遠的來到,餵蚊同時,學會以手打造生活器具。而他更在附近居住,每天踩單車往返,不再困在灰濛濛的工業大廈裏,生活自在。空間的轉變,為他帶來莫大感受﹕「自從我搬至錦田後,心曠神怡得多,假設有幾個彪形大漢站在你旁,你也會覺得有壓迫感,相反,要是旁邊無人且空曠,你會覺得舒服一點,這是人對物理空間的反應。」


空間影響心情影響動力

空間對藝術家的影響更是直接﹕「在一個大的空間裏,對於創作的想像,在scale上會放大一點。一些大型作品的概念,以前只會把它keep下來,等待有空間去做,現在也許可以實行。」他自覺自己對物理空間有種關心﹕「我經常把家裏的東西搬來搬去,因為空間的安排會影響動力,工作能力會因此增加或者減低。當你處在舒適的狀態,人便不會焦躁,注意力上升。」在錦田,即使不涉及創作這部分,晚上能坐在家門前的空地「呼吸」,坐下休息,整個人的狀態會變得不同。他亦喜歡在四周的環境尋找自然的材料創作,「例如做匙羹工作坊的材料,鎖碎的爛櫈等,就算在城市,我也很留意垃圾站」。而在大自然裏,可以取材的東西更是成千上萬的。


城市的便利養出惰性

他喜歡在城鄉之間流動,認為這是人的基本渴求﹕「即使在城市裏,地盤的外牆圍起木板,貼上的海報或banner,離不開花草樹木、大自然之景。但長居於城市,你無法摒除那種便利、惰性,一定要有一間Seven在樓下,不然住不慣。但這裏方圓幾里都沒有便利店,會慢慢引發自己去解決問題,手上有什麼資源呢?你會去思考,可以訓練求生技能。」而且在大自然裏,有更多發現等待着他,「人會確實地感受到世界有其他生命,是在城市裏未必看見的。在城市,極其量只會看見老鼠、蟑螂和螞蟻三種東西。像最近夏天,每晚有昆蟲飛入家裏,提醒了我,地球上有其他的生命體,令我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力高了,敏感度提高。所以我覺得人需要流動,保留不同類型的空間,讓人們去接觸。」


「城鄉共生」議題現在鬧哄哄,在他看來,「共生」這二字的前設,是割裂的,他不希望以「城市」去描述香港﹕「因為如此一來,彷彿剔除了鄉郊。以我的理解,城市是多人聚居在一起的地方,而鄉郊就是人少的地方。後者,適合發展一些需要多土地的產業,例如農業。這其實與『城市』環環相扣,城市出現的產業,例如賣家俬、零售等,需要生產;餐廳的話,需要原材料的供給,都可以產自或取自鄉郊農地。在講究碳足迹的年代,這是最方便,這便是鄉郊的價值。」


生活不止「上班下班再上班」

處身鄉郊生活和創作,他希望拉闊香港人對生活的想像﹕「其實在城市裏,大家都會悶,每天上班下班,最多happy hour,飲多幾杯然後回家睡覺,日復日如是。這時候,若可在這樣的環境,呈現另一種生活,讓人看見這是可以實踐的,或者能引發其他的想像。」他希望在錦田組織一條藝術村,讓大家感受到更多正能量﹕「香港其實有這個可能性。一直以來,香港都太單一,由幼稚園開始,老師、家長便教你將來一定要做醫生、律師,而不是教導小孩將來選擇去做喜歡的事,將之變成職業。香港的價值,以前是要發達,現在可能是要移民。我能不能運用手上可用的資源、人力,嘗試建立一個烏托邦?重新賦予鄉村郊區新的價值,或將它原本擁有的價值,宣揚、提升?作為一個例子,讓城市人知道,原來這個世界能容納這種生活。」


手製木匙 價值超越五蚊

家俊最近成立了「擔泥」群組,希望在大江埔村舉辦更多在地藝術工作坊,鼓勵大家多動手﹕

「自己製作自己的東西時,你得到的並非純粹製成品,你會發覺當中的過程,如製作匙羹,難度很高,為何在街邊卻只五元一隻?從而慢慢學會珍惜所有東西,改變消費的習慣。當生活以方便為主,大家便不會考慮物件是從哪裏來的,不會思索那是由多少人力去生產。所以將來我希望多一點手工藝班,不一定要有實際用途的,只想多一些人去參與製作,並非事事去買。」


工作室 隱身素食餐廳

「擔泥」的工作室,位於大江埔,是八鄉的其中一條村落。在錦上路站下車,轉乘小巴,在鄉公所下車,還要過小橋,走一段路才能到達。路途中,只見綠蔭圍繞,農夫辛勞工作,氣息悠閒。在指示牌指點下,便會到達素食餐廳素苗的大閘。餐廳本身由數個「室內空間」組成,說是室內,其實十分開揚。家俊的工作室,便是其中一間,它本身是飼養雞隻的地方,後來丟空。認識了素苗老闆張弛後,家俊某次到素苗用膳,發現適合發展成工作室,便進行了若干改造。


在素苗餐廳工作、「半農半X」的海海便形容家俊為「阿喜超人」(阿喜是家俊的別名),什麼都自己動手,家俊卻謙虛﹕「都是小修小補而已,譬如漏水、撇雨,牆身有爛,都想把它整理好,不會太骯髒,才可以吸引在城市生活的人來到這裏,感受這一股節奏,吃點素菜,做點手作。」


「人在野」

與旺角留一小時距離

在鄉郊生活,令家俊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其他人對鄉郊的印象,以為他「人在野」,生活質素會變得落後﹕「有人聽說我搬到錦田,問我﹕『聽說你好像不用電話了吧?那裏有沒有電視,能否上網?』有些同學更不知道香港仍有農夫耕田。其實我去市區如旺角,一小時已經去到。我不是陶淵明歸隱田園,生活仍然方便,但在城市活動的人想像就是這樣,很誇張!」


與城市的一點距離,換來悠閒的環境,生活節奏自然也慢下來,如夕陽餘暉映照,他終於有時間欣賞﹕「你會知道這種悠閒,並非頹廢或懶洋洋,而是用另一種節奏去生活與工作。城市生活的競爭性,總是拉扯着每個人。我會問自己正追求什麼?我覺得錢足夠應付日常生活便可,最重要是做自己相信的東西、有價值的東西。」小時候在內地長大的家俊,喜歡爬樹,常常撿拾一些爛木、水喉樋、樹枝,搭建自己的基地。幸好他在香港,也建立了一個屬於他的理想國。


吳家俊-1985年出生,2008年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畢業,並在火炭設立工作室。作品分別於澳洲、深圳及本地畫廊展出,同時參與多個公共藝術計劃,以及為社區藝術空間「活化廳」的核心成員。近年主要展覽包括《Exhibition under a Breeze》、《The GREAT Dilemmas in Life》、《西九空間—香港雕塑雙年展2012》及《拾遺- 吳家俊、黃振強作品聯展》。


欄目簡介

無論是物理或思想上,藝術創作都需要空間,但處身香港,當城市價值就是主流價值,影響着大眾生活和思維,藝術家以他們的敏感,走入鄉間,對城市生活利弊有何反思?在鄉郊發掘到怎樣的可能?

文 書亞

訪問整理 Phoebe Po

編輯 沈可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