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私募基金教父 開首間金融博物館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02日 06:35
2013年09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在中國私募基金界有教父之稱的王巍,縱橫金融界廿年。做慣「商人」的王巍,職業生涯不斷創業,三年前突然開始翻閱金融史和博物館學,在天津創立了全國首間金融博物館,將創業搬到公益性領域,之後在北京和蘇州另設了3間。參與到博物館活動的志願者更「星光熠熠」,前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强等王巍的圈內朋友,都是博物館的常客。王巍稱創立金融博物館是一項新嘗試,令擁有稀缺資源的金融人,通過這扇窗與大家分享金融的秘密。


中國金融博物館位於天津解放北路,館址為20世紀30年代興建的法國俱樂部舊址。據王巍介紹,2008年時任天津副市長的崔津渡也對金融博物館感興趣,在拍板要創立博物館之後迅速幫忙選定地址,並承諾免除場地租金。


召集大學研究生創辦團隊

王巍笑道﹕「場地找好了,我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專家幫忙籌建博物館。但受人之託啊,我就只能自己被套,獨力開始着手籌備了。」王巍說中國的金融史資料缺失,金融和歷史學者又不習慣博物館的對話和啓發模式,因此籌建過程要自己摸索路子。他幾乎翻遍所有中文的金融史著作和相當分量的英日文資料,並在天津和北京的大學開設金融史課程,召集了一支大學生和研究生為主體的創辦團隊。


在收集藏品過程中,王巍表示得到了許多金融界朋友的支持。如中投副董事長高西慶,是金融博物館的積極捐助者,曾把自己購買的德國惡性通脹時期高面值馬克等多項藏品捐給博物館。光大銀行董事長唐雙寧捐出珍藏多年的亞當斯密《國富論》手稿。任志强去年拍賣自己的3小時時間,最終以45萬成交,拍賣額全部捐給博物館。


多名人捐贈款項物品

王巍稱除了老朋友的捐助,自己也在建館之初拿出大概幾百萬元用於購買藏品和日常營運,他表示不會依賴財政撥款,因為不想受制於政府,但門票、紀念品收入只能少量減少虧損,仍需繼續追加投資,「掙了一輩子的錢,投資到博物館的資金不能算多,關鍵是我們為此付出很多精力。創立博物館的意義,是一群金融界的朋友,在嘗試把我們擁有的資源和經驗分享出去,引起更多人對金融的好奇,文化是不能用錢衡量的」。


「創館時文物局問我們鎮館之寶是什麽,感覺要有經得起盜墓高手和考古專家認證的藏品才行。最後我就說,鎮館之寶就是我和我的團隊!」天津的金融博物館邀請了幾位在天津從事金融業幾十年的高齡老人作為講解員志願者,用親身經歷口述金融史。除了天津的中國金融博物館,王巍還在北京、蘇州分別成立兩間博物館,另外在北京還成立博物館書院,由任志强出任理事會主席,理事包括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國務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等。書院定期舉辦公益讀書會等現場交流活動,讀者可以通過微博報名參加。


明報記者 魏嘉儀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