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來,亞洲區內資產遭到大規模拋售,有人將其與亞洲金融風暴相提並論,建議投資者增加組合中成熟市場資產的佔比。但從另一角度看,若新興市場走資是短期行為,目前遭到打壓的價格,正好為未來反彈奠定基礎。問題是亞洲經濟放緩、美國的復蘇、歐洲GDP重回正數、日本推行「安倍經濟學」,是否將從根本上改變投資者的興趣?
星展銀行總經濟師柯大任(David Carbon)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美國復蘇並不算理想,歐洲和日本積弊已深,從經濟基本面出發,亞洲仍是全球財富的增長引擎所在。
恐慌掀走資潮 為利潤將再流入
柯大任表示,資金由亞洲和其他新興市場流向歐美等國,是因為投資者預期聯儲局減少買債將收緊流動性,並且他們對退市前景及其他投資者準備如何應對很沒把握,出於避險考慮,資金只能暫時撤回本土。換言之,近期亞洲及新興市場遭拋售主要受市場情緒影響,其背後是退市預期而不是經濟基本面的變化。
內地經濟增速放緩步伐 需時半世紀
追溯雷曼事件發生後的4年多以來,資金由成熟市場不斷流入新興市場,不僅是聯儲局的量化寬鬆政策(QE)增加了市場流動性所致,更在於亞洲是全球財富增長的引擎。這4年多時間裏,亞洲經濟增長總量達3.5萬億美元,相當於一個德國的經濟規模,德國自己要取得經濟倍增卻需要30年。柯大任稱,「市場熱中於討論QE對資金流的作用,因為它容易成為話題,但亞洲經濟本身的財富創造能力才是資金願意進入這一地區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的確會觸發部分資金撤離,但資本逐利的本能始終成為資金向亞洲流入的趨勢性因素。」他表示,亞洲經濟放緩是很緩慢的過程,除印度之外,其他亞洲國家經濟基本面強勁,若作長線投資,毋須對當前市况太過擔心。其中,他指出,中國逐漸失去低人工成本優勢,雖然使其經濟增速不可避免放緩,但從目前7.5%降至與美國等成熟國家相若水平,至少需要四、五十年,因而投資者毋須過早憂慮。
QE作用有限 美經濟復蘇慢
另一方面,柯大任指出,歷時3年半的量寬政策對美國經濟復蘇的實際作用有限,例如上季GDP上修前,美國過去4個季度實際GDP增長率平均僅1.4%,較之以往不僅未加速,反而放緩,核心通脹亦僅有1.1%。美國QE總量約3萬億美元,規模接近GDP的兩成,但由於這些資金中絕大部分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自然難驅動經濟增長及實現通脹目標。在他看來,美國樓市復蘇確受QE帶來的低息環境支持,樓市復蘇也沒有投資者想像的那麼樂觀。事實上,6年跌勢已令美國物業市場幾近谷底,據標普/Case-Shiller綜合房價指數(反映美國20大城市樓價之指數)顯示,目前樓價雖然上漲,也僅較2012年3月的最低位上升不足20%(見圖)。
歐失業率料續升 安倍經濟學難救日
至於歐元區及日本。柯大任稱,「歐洲經濟終於擺脫負增長是件好事,意味着經濟不再萎縮,但我並不看好歐元區。」在他看來,歐洲央行不顧一切守護歐元的舉動雖然平抑了歐元區金融市場的恐慌情緒,但目前僅0.3%的增長率不足以降低失業率;相反,失業率有很大機會繼續攀升。當高失業國家國民苦不堪言之時,他們可能會透過選票迫使本國政府要求退出歐元區。
柯認為「安倍經濟學」最重要的「第三隻箭」也不算令人滿意,他稱「我們需要看到新政策讓日本經濟更開放,尤其是開放服務業,讓日本女性廣泛進入職場,向海外人士開放日本的勞動力市場等。但這些是日本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很難去改變。或者說,日本結構性改革需要思想上及文化上的改變,安倍要選民轉變思想,必然十分困難。」
明報記者 王小青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