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過去20年香港政府提出的不同建屋大計,1993至2002年建屋高峰期,10年間廣建70萬間房屋,除20萬間公屋及26萬間私宅,還有22萬資助房屋。前特首董建華曾開宗明義要鼓勵置業,希望七成家庭可上車買樓,故才有出售公屋、居屋、夾屋及置業貸款等不同收入家庭受惠的置業資助,情况猶如現時新加坡政府提出所有國民都應可負擔購買組屋一樣,促成房策要考慮調控樓市至可負擔水平。
近10年建屋量跌至年均3萬
不過,曾蔭權主政年代,2003至2012年10年間,年均建屋量跌至3萬,並停建居屋及夾屋多年。即使現在長策會提倡10年建屋47萬伙,亦由於沒有自置居所比例作目標,因此除了劏房戶,另外逾30萬租住私樓的一般家庭,由於已有「適切」居所,儘管並無置業,也不會納入房屋需求之列。
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全港家庭的自置居所比例為52.1%,另外36萬非公屋租戶之中,7.6萬戶的租金收入佔入息比例超過40%,正在捱貴租而無法「上流」。
另一方面,47萬伙的建屋指標,亦可能低估重建戶的新增需求。身兼房委會委員的城大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劉國裕認為,1998年長策及今年長策,在推算房屋需求時採取準則不同,例如在評估受重建影響的新增住屋需求時,上次是以整個10年期評估,今次則是計算已知的重建項目,導致重建受影響住戶的評估有一定差距。
學者:98年嚴重高估
不過,身兼長策會成員的經濟學者關焯照表示,98年長策所採用的需求模型有誤差,導致在計算不同群組需求上存有嚴重高估,今次計算時已適當調整,相信47萬的評估屬合理。他又說,現階段難評估提出10年建屋目標後會否影響樓市。
明報記者
近10年建屋量跌至年均3萬
不過,曾蔭權主政年代,2003至2012年10年間,年均建屋量跌至3萬,並停建居屋及夾屋多年。即使現在長策會提倡10年建屋47萬伙,亦由於沒有自置居所比例作目標,因此除了劏房戶,另外逾30萬租住私樓的一般家庭,由於已有「適切」居所,儘管並無置業,也不會納入房屋需求之列。
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全港家庭的自置居所比例為52.1%,另外36萬非公屋租戶之中,7.6萬戶的租金收入佔入息比例超過40%,正在捱貴租而無法「上流」。
另一方面,47萬伙的建屋指標,亦可能低估重建戶的新增需求。身兼房委會委員的城大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劉國裕認為,1998年長策及今年長策,在推算房屋需求時採取準則不同,例如在評估受重建影響的新增住屋需求時,上次是以整個10年期評估,今次則是計算已知的重建項目,導致重建受影響住戶的評估有一定差距。
學者:98年嚴重高估
不過,身兼長策會成員的經濟學者關焯照表示,98年長策所採用的需求模型有誤差,導致在計算不同群組需求上存有嚴重高估,今次計算時已適當調整,相信47萬的評估屬合理。他又說,現階段難評估提出10年建屋目標後會否影響樓市。
明報記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