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8月21日本報標題〈漏提一條魚,東北發展遇挫〉,可說是相當貼切地總括了市民大眾對實行15年的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錯誤印象」——「有破壞冇建設」,專門挑小問題來騷擾,再配合司法覆核推翻大工程,是一個無聊的壞制度和法例。
這種印象源自環評制度本身對大眾的排拒。環評的公眾諮詢,可以說是全港門檻最高的公眾諮詢,甚至比法律改革委員會的諮詢更難參與。因為無論是「環評研究概要」和「環評報告」本身,全部是幾百頁英文(環諮會秘書處說沒有資源翻譯),環諮會環評小組的「公開會議」亦以英文為常用語言,而且會議規則寫明「不設傳譯」,認真巴閉。
如此精英的姿態,和公眾諮詢所提倡的便民意識完全相反。語言歧視間接造成的排斥,多年來形成了一個「環評制度小圈子」,玩家只有政府官員、負責撰寫報告的顧問公司、環境諮詢委員會成員,以及被視為專挑報告錯處的環保團體。大眾不懂得參與,自然不能透過參與來產生認同感。另一邊廂,同樣對環評制度一知半解的記者,亦只能拿一些大眾能明白的部分來報道,久而久之,大眾便產生了一種對立的情緒,認為環境問題只是他們小圈子的問題,與我無關。「一條魚大過天」這種負面批評,正是這種情緒的反映。
這種「印象」之所以是「錯誤」,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不是在談論另一個城市的環境,而是在談論我們共同生活的香港的環境。市民只要在珠江三角洲跑一趟都會明白,香港人引以為傲的環境和生態是需要公權力加以保護;而發展的力量,無論是來自政府和私人機構,都必須加以制衡,否則以現代開發科技之強勁,不消一年就可以把香港所有森林農地村莊魚塘毁掉。環境影響評估制度正是擔當這個守門人角色,正如立法會為市民擔當公帑的守門人,城市規劃委員會擔當規劃的守門人一樣。
先更正語言歧視問題 再行審議
既然對環評的「印象」是「錯誤」的,我們就要想方法去把制度帶回給市民大眾,讓大眾因着參與而加深對制度的認識和認同。我可以設想,在立法會沒有直選和市民公聽會的精英委任年代,市民也會因為不了解和不能參與,認為這個制度與己無關。環評制度需要和當年立法局同一方向的改革。因此,新界東北村民前天到申訴專員公署,投訴環評制度的語言歧視,正正把握住問題的癥結,亦為環評制度指出了一個簡單而明白的改革方向——先讓村民和市民看明白報告,聽明白會議。
新界東北是環評制度實施以來,涉及逼遷最多居民的申請。有壓迫就有反抗——語言歧視,報告只調查生態卻忽視對居民影響等問題,都被村民認真地提了出來。9月9日環諮會大會就要審議東北環評報告,我呼籲政府和委員仔細聆聽一直被制度排斥的村民聲音,懸崖勒馬,先更正語言歧視問題,再行審議,讓環境問題重新向公眾打開。不然,市民大眾將會繼續對環評制度有「錯誤印象」,而環諮會亦抹不去「逼遷幫兇」的標籤,將會受到村民一波比一波強大的衝擊。
這種印象源自環評制度本身對大眾的排拒。環評的公眾諮詢,可以說是全港門檻最高的公眾諮詢,甚至比法律改革委員會的諮詢更難參與。因為無論是「環評研究概要」和「環評報告」本身,全部是幾百頁英文(環諮會秘書處說沒有資源翻譯),環諮會環評小組的「公開會議」亦以英文為常用語言,而且會議規則寫明「不設傳譯」,認真巴閉。
如此精英的姿態,和公眾諮詢所提倡的便民意識完全相反。語言歧視間接造成的排斥,多年來形成了一個「環評制度小圈子」,玩家只有政府官員、負責撰寫報告的顧問公司、環境諮詢委員會成員,以及被視為專挑報告錯處的環保團體。大眾不懂得參與,自然不能透過參與來產生認同感。另一邊廂,同樣對環評制度一知半解的記者,亦只能拿一些大眾能明白的部分來報道,久而久之,大眾便產生了一種對立的情緒,認為環境問題只是他們小圈子的問題,與我無關。「一條魚大過天」這種負面批評,正是這種情緒的反映。
這種「印象」之所以是「錯誤」,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不是在談論另一個城市的環境,而是在談論我們共同生活的香港的環境。市民只要在珠江三角洲跑一趟都會明白,香港人引以為傲的環境和生態是需要公權力加以保護;而發展的力量,無論是來自政府和私人機構,都必須加以制衡,否則以現代開發科技之強勁,不消一年就可以把香港所有森林農地村莊魚塘毁掉。環境影響評估制度正是擔當這個守門人角色,正如立法會為市民擔當公帑的守門人,城市規劃委員會擔當規劃的守門人一樣。
先更正語言歧視問題 再行審議
既然對環評的「印象」是「錯誤」的,我們就要想方法去把制度帶回給市民大眾,讓大眾因着參與而加深對制度的認識和認同。我可以設想,在立法會沒有直選和市民公聽會的精英委任年代,市民也會因為不了解和不能參與,認為這個制度與己無關。環評制度需要和當年立法局同一方向的改革。因此,新界東北村民前天到申訴專員公署,投訴環評制度的語言歧視,正正把握住問題的癥結,亦為環評制度指出了一個簡單而明白的改革方向——先讓村民和市民看明白報告,聽明白會議。
新界東北是環評制度實施以來,涉及逼遷最多居民的申請。有壓迫就有反抗——語言歧視,報告只調查生態卻忽視對居民影響等問題,都被村民認真地提了出來。9月9日環諮會大會就要審議東北環評報告,我呼籲政府和委員仔細聆聽一直被制度排斥的村民聲音,懸崖勒馬,先更正語言歧視問題,再行審議,讓環境問題重新向公眾打開。不然,市民大眾將會繼續對環評制度有「錯誤印象」,而環諮會亦抹不去「逼遷幫兇」的標籤,將會受到村民一波比一波強大的衝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