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這兩個月來介紹了台灣部分的木作達人,當然還有很多出色的仍未介紹,但所謂「先有伯樂後有千里馬」,除創作者外,更要有好的推手把創作者和作品傳揚開來。
另一方面,也要有教育和實踐的空間讓更多木作同好磨練出好身手。
所以今期台灣木作之旅最終回,將一次過介紹兩個特別的地方!
木平台
熱心木作推手
首先出場的「木平台」,是兩個虛實相生的空間,由Jack(鄭啟聰)和翠蘋夫婦二人主理。虛者是虛擬的網上空間,名為「細木作愛好者平台」,2009年成立。因太太翠蘋學習寫網頁,選了木作為主題,慢慢建構出一個門類清晰之網上平台,分享台灣一切木工資訊,包括﹕看新聞、學木工、買材料、購工具、找師傅、賞作品;實者則是展覽場地,全名是「木平台展覽空間」,2011年成立。除了每年舉行3至4次木創作品的專題展覽,也提供了一個聚會與活動的空間。
木作愛好者平台 供展覽聚會
Jack畢業於東海大學的景觀設計學系,先後在景觀設計和畫廊的工作中,接觸到木的工程和中國古典家具,對木頭日益喜愛,於是到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學習創作。(記得早兩次介紹的木作女生Even嗎?她和Jack都是這學校的同學呢!)學習期間受老師啟蒙而愛上丹麥家具,憑藉畫廊工作的經驗,開設了「丹麥倉庫」,售賣和展示丹麥二手家具,而店子的另一身分,便是「木平台展覽空間」。3、4年來,已經舉辦過不少台灣木工創作者和品牌的展覽,成為台灣木作的重要推手之一。
「我們只是以愛好者的身分去提供一個平台,就好像歌手需要有舞台一樣,有了一個平台,就能聚集群體、分享經驗、尋找資源,繼而互相配合。」Jack成立木平台的目標十分明確。「『工藝』是一種有想法的表現,但由工藝到成為產品,現在我們最缺乏的是全面配合,例如量產、銷售、控制價格等問題。」故在上周剛結束的「木頭亮起來」聯展期間,便舉行了有關申請專利、生產和行銷等問題的講座,可見Jack正一步步實踐自己的想法,把各方慢慢聯繫起來。
木平台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128巷31號1樓
營業時間﹕展覽期間 周二至周日 11:00-18:30
woood.tw
當代木工藝術研習所
DIY樂園
台灣除了著名的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外,去年底開始多了一個理想的學習地點,名為「當代木工藝術研習所」,位於台北市光復北路一地庫內,由相連的建成專業工具概念店支持,不但是個設備齊全的木工DIY空間,且邀得台灣傳奇的木工老師陳秉魁先生主持(念法律的他毅然在四十歲時轉行,自學美式木工DIY技術,經時日鍛煉而成專家,並出專書介紹木作技術),加上一眾助教,務求讓學習木作的學員,能在安全、方便而有效率的情况下,按部就班地享受木作的樂趣。
課程靈活 設施齊備
筆者此行雖因陳老師正授課而無暇交流,但研習所內的人性化佈局、專業器材和學員一起製作的工作枱等等,絕對讓人感受到這裏每個人對木作的熱愛。由入門的鳩尾榫課程,到進階的方榫結構等,及至自由創作的高階課程,學員均能循序漸進學會手動工具至電動工具的操作,而且上課時段靈活自選,猶如往健身房一樣,連材料訂購、私人儲物櫃和淋浴間也一應俱全,另還設專業範疇的小提琴和古琴製作課程,實在很難不讓身處香港的我們羨慕。
當代木工藝術研習所
台北市光復北路11巷44號B1「財經年代」大樓地庫
營業時間﹕每周一、二、五、六、日,下午1:00至7:00(周三、周四公休)
www.facebook.com/chinesewoodworking
後記
我城缺了什麼?
無論是任何形式的創作,配合教育和推廣,方能產生創作者、觀眾和支持者,連結成生生不息的循環,箇中身體力行的有心人,實在使人敬佩,這些有心人在台灣看似漸多,香港呢?不是沒有,卻被單一的金錢至上價值觀壓迫得喘不過氣來,有心人最終往往只成了唏噓的烈士,由此看來,我城最缺乏的,其實是什麼?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活躍於不同類型展覽、跨界合作和項目策劃,亦積極擔任教育工作,近來透過不同平台,以文字分享所見所想。
欄目簡介
英文「Touch Wood」,有驅散噩運的意思,有說和廣東話的「大吉利市」意思相近。無論如何,木頭和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由原始人鑽木取火,到用木搭建房屋,利用木筏渡河,製作家具,及至各種藝術設計等,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故此本欄目命名為「觸木 Touch Wood」,正希望把一些和木有關的人、事和地方,以至簡單的DIY創作和各位讀者分享。
文、圖 天仁
編輯 潘建文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另一方面,也要有教育和實踐的空間讓更多木作同好磨練出好身手。
所以今期台灣木作之旅最終回,將一次過介紹兩個特別的地方!
木平台
熱心木作推手
首先出場的「木平台」,是兩個虛實相生的空間,由Jack(鄭啟聰)和翠蘋夫婦二人主理。虛者是虛擬的網上空間,名為「細木作愛好者平台」,2009年成立。因太太翠蘋學習寫網頁,選了木作為主題,慢慢建構出一個門類清晰之網上平台,分享台灣一切木工資訊,包括﹕看新聞、學木工、買材料、購工具、找師傅、賞作品;實者則是展覽場地,全名是「木平台展覽空間」,2011年成立。除了每年舉行3至4次木創作品的專題展覽,也提供了一個聚會與活動的空間。
木作愛好者平台 供展覽聚會
Jack畢業於東海大學的景觀設計學系,先後在景觀設計和畫廊的工作中,接觸到木的工程和中國古典家具,對木頭日益喜愛,於是到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學習創作。(記得早兩次介紹的木作女生Even嗎?她和Jack都是這學校的同學呢!)學習期間受老師啟蒙而愛上丹麥家具,憑藉畫廊工作的經驗,開設了「丹麥倉庫」,售賣和展示丹麥二手家具,而店子的另一身分,便是「木平台展覽空間」。3、4年來,已經舉辦過不少台灣木工創作者和品牌的展覽,成為台灣木作的重要推手之一。
「我們只是以愛好者的身分去提供一個平台,就好像歌手需要有舞台一樣,有了一個平台,就能聚集群體、分享經驗、尋找資源,繼而互相配合。」Jack成立木平台的目標十分明確。「『工藝』是一種有想法的表現,但由工藝到成為產品,現在我們最缺乏的是全面配合,例如量產、銷售、控制價格等問題。」故在上周剛結束的「木頭亮起來」聯展期間,便舉行了有關申請專利、生產和行銷等問題的講座,可見Jack正一步步實踐自己的想法,把各方慢慢聯繫起來。
木平台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128巷31號1樓
營業時間﹕展覽期間 周二至周日 11:00-18:30
woood.tw
當代木工藝術研習所
DIY樂園
台灣除了著名的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外,去年底開始多了一個理想的學習地點,名為「當代木工藝術研習所」,位於台北市光復北路一地庫內,由相連的建成專業工具概念店支持,不但是個設備齊全的木工DIY空間,且邀得台灣傳奇的木工老師陳秉魁先生主持(念法律的他毅然在四十歲時轉行,自學美式木工DIY技術,經時日鍛煉而成專家,並出專書介紹木作技術),加上一眾助教,務求讓學習木作的學員,能在安全、方便而有效率的情况下,按部就班地享受木作的樂趣。
課程靈活 設施齊備
筆者此行雖因陳老師正授課而無暇交流,但研習所內的人性化佈局、專業器材和學員一起製作的工作枱等等,絕對讓人感受到這裏每個人對木作的熱愛。由入門的鳩尾榫課程,到進階的方榫結構等,及至自由創作的高階課程,學員均能循序漸進學會手動工具至電動工具的操作,而且上課時段靈活自選,猶如往健身房一樣,連材料訂購、私人儲物櫃和淋浴間也一應俱全,另還設專業範疇的小提琴和古琴製作課程,實在很難不讓身處香港的我們羨慕。
當代木工藝術研習所
台北市光復北路11巷44號B1「財經年代」大樓地庫
營業時間﹕每周一、二、五、六、日,下午1:00至7:00(周三、周四公休)
www.facebook.com/chinesewoodworking
後記
我城缺了什麼?
無論是任何形式的創作,配合教育和推廣,方能產生創作者、觀眾和支持者,連結成生生不息的循環,箇中身體力行的有心人,實在使人敬佩,這些有心人在台灣看似漸多,香港呢?不是沒有,卻被單一的金錢至上價值觀壓迫得喘不過氣來,有心人最終往往只成了唏噓的烈士,由此看來,我城最缺乏的,其實是什麼?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以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活躍於不同類型展覽、跨界合作和項目策劃,亦積極擔任教育工作,近來透過不同平台,以文字分享所見所想。
欄目簡介
英文「Touch Wood」,有驅散噩運的意思,有說和廣東話的「大吉利市」意思相近。無論如何,木頭和人類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由原始人鑽木取火,到用木搭建房屋,利用木筏渡河,製作家具,及至各種藝術設計等,木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故此本欄目命名為「觸木 Touch Wood」,正希望把一些和木有關的人、事和地方,以至簡單的DIY創作和各位讀者分享。
文、圖 天仁
編輯 潘建文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