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人最關心的房屋問題又有「新消息」出爐!早前,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長策會)公布諮詢文件指出,主要集中研究香港長遠住屋需求,認為未來10年房屋供應目標為47萬伙(是預算的44萬到50萬伙的中間數),公私營房屋比率為6比4,即每年建4.7萬個單位,公營佔2.82萬伙,私營佔1.88萬伙。
「熟地」不夠 要開拓
為什麼是47萬?坊間議論紛紛,筆者認為有點浪費時間。坦白說,就算用了最先進的學術模型,這個「科學性」數字也只能算是一個educated guess。而且,香港房屋問題的限制是供應不夠,就算能準確計算了一個很大的需求也沒有用,因為根本沒有那麼多「熟地」供應。最後,找地開放的重任,也是香港房屋的關鍵點,是另一個政策局。
為什麼是6比4?簡單而言,5比5的話,公營比現在更少(現在大概公營佔53%),既然公營不足是燃眉之急,當然不可能更少。截至今年6月底,公屋輪候冊人數創下新高,達23.43萬人,一般申請者和長者合共11.87萬人,非長者單身人士為11.56萬人,另有3.79萬人屬於35歲以上(但政府已經承認,就算依此計劃,政府也無法兌現對這類人「3年上樓」的目標)。
不過,如果是7比3,私人單位又太少,只會使供不應求的局面進一步惡化。以現在的計法,接近之前每年2萬個私人單位的目標,是一個四平八穩的做法。
地政署已經連收在「櫃桶底」土地都拎出來賣,可是土地儲備所剩無幾是事實,歸根究柢都是政府於早期沒有努力開發土地,終於導致今天的房屋供求失衡。「熟地」不夠,現今的土地表上,連「半生熟」的地也要放進去。
發展商不受控 難保私宅供應
其實政府要大量增加土地供應,方法來去只得幾個,例如填海造地、發展新市鎮及重建舊區。現時施政舉步維艱,前景令人不容樂觀。另外,私人發展商不受政府控制,其購地及推售樓盤,以股東的利益為依歸,况且,不少大型發展商已經「北望神州」或者「放眼世界」,因此政府亦難以保證每年私樓市場的單位供應量。
黃元山
GNEC投資管理
info@gnec.net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