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由反對黨到反對派/文﹕張志剛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10日 06:35
2013年09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在今年的6月底,李柱銘先生在接受香港商業電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的訪問時,和節目主持李慧玲有一段相當值得我們思考的對話,現在把兩人的一問一答節錄出來:

「李慧玲:咁你唔可以咁講喎Martin,我當然係希望個特區領導係英明,做得好,將香港治理好,當然都要操守好,市民當然係咁嘅期望啦!

李柱銘:如果有咗民主梗係希望啦,希望民主普選個制度,等市民自己揀一個特首,仲做得好地地,做得非常好,執政黨又做得好,咪永遠執政囉,做得唔好,咪選在野嗰個囉。但家唔係吖嘛,永遠都係共產黨搵個人嚟執政,咁我哋爭取民主嘅時候,係咪希望對手有呢個人,做乜都唔掂嘅,係咪?咁大家就覺得要變咯喎,需要變喎,咁如果呢個人根本做得好,點解要變呢!


李慧玲:咁你從策略上可以咁理解,不過我始終覺得市民生活得好,搞到經濟、民生各樣好,咁才更符合市民的利益。


李柱銘:係,當然係,你這個角度我是同意,但我喺在野黨嘅角度,係咪搵一個,橫掂都唔好,橫掂都唔好喎,如果好,冇得講咪永遠在野囉!」

以上是訪問聲帶中原文節錄出來,應該可以反映出兩人對答的原意,而對答的主要內容,正是香港目前政治困局的癥結。


最闊政治鴻溝 在建制與反對派之間

在本欄過去的一些分析,已經指出香港政治結構上的一些嚴重問題。在外地,許多矛盾爭議都是在政策層面,例如房屋、醫療、治安、教育等,一些國家更上升到宗教和種族。但香港的最基本矛盾,是提升到憲政層面,就是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演繹理解,以及中央政府權威的認同。所以香港那條最闊的政治鴻溝,不是在不同政黨之間,而是在建制與泛民,又或者更精確一些來定義,是在於建制與反對派之間。泛民的範圍廣一些、闊一些,部分人士對北京中央政府的態度還是溫和含蓄。而反對派就更是泛民的強硬核心,政治取態更旗幟鮮明。


在現時的政治現實中,反對派和反對黨的政治含義並不相同。反對派的政治含義,也是在香港的政治環境下獨有。在外國所謂反對黨,也就是在野黨,它們不當權,是選舉落敗的結果。時來風送,到選舉得勝時,就會上台掌權。所以執政、在野,只不過是在不同時空下的角色扮演,也就是所謂政黨輪替,輪流執政的概念。但在香港的實際政治環境,因為不實行政黨政治,所以理論上不是政黨執政,也不會出現政黨輪替。但就算不以政黨為標籤,行政長官候選人也代表了不同的政治理念和路線,曾蔭權和董建華不同,梁振英和曾蔭權也有異。所以這些路線和理念的改變,只是在建制派內調整,而不是由建制陣營轉移到反對派陣營。因為從政治定義出發,反對派就是被指為不能執政的政治組合,他們可以參政,可以議政,但卻不能執政。


由這種反對派不能執政的政治現實,再回歸到李柱銘回應李慧玲的提問,就很坦白地答上一句:「係咪希望對手有呢個人,做乜都唔掂嘅」,在李柱銘口中的這一句,是冠以希望兩個字。但泛民,又或者反對派是參政團體,他們有憲政賦予的參政權力。所以這個希望,是可以通過政治力量去體現,把希望轉化成為行動,也就是出現過去一年多,甚至回歸16年以來的建制反對之間的政治角力。


但問題的癥結,不在於李柱銘的希望,因為這個其實是全世界反對黨的希望。在外國的執政和反對力量,可以像沙漏一樣,到某一點就倒轉過來,主客互易。雖然這種鬥爭不會終結,主客互易之後又來一場「希望你做乜都唔掂」的政治行動,但起碼會買到一點時間,而再為自己將來執政打算一下,政治攻訐都會留有一點餘地,不會出現發生在香港的赤裸裸雙重標準。


被定義不能執政 不謀妥協

反對派被定義不能執政,而事實上,反對派自己可能也沒有想過要執政,又或者在現時的政治格局下執政。所以他們沒有期待那種反客為主的沙漏現象出現在香港,出現在他們的身上。所以他們不會為改變或打破這種反對派不能執政的政治現實而做出實質有效的政治融和,以及妥協,結果李柱銘的回應,「希望呢個對手做乜都唔掂」就成為反對派的主軸思想。而李慧玲提問中的希望,希望特區政府領導係英明,做得好,將香港管治好,就完全成為一廂情願的希望。因為特區政府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來應付「希望你乜都唔掂」的政治角力上。而《基本法》起草時,草委在建構九七後的政治制度時,希望立法行政的關係,是又監察,又合作,就更是漸行漸遠漸無聲了!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張志剛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