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聲稱土地不夠,想打郊野公園主意。其實很多論者一早指出,香港大量土地尚未使用的原因,往往來自取地的困難(莫說丁權,就連高爾夫球場也用不了),而面對這種無能為力的情况,則以「土地不足」的需求問題來轉移視線,簡單來說就是政府面對不同既得利益與權力,根本毫無辦法面對。
也有論者認為,把問題局限在香港土地供應,而忽略譬如移民問題、又或者中港融合的問題,自然是一種政治手段。為什麼不斷建屋也不能符合需要呢?也就是不斷有人進來,需要公營房屋罷了。不去考慮移民問題,或者移民問題不能講,未免過分潔癖,更何况移民審批權與移民問題本來就該分開處理(區諾軒〈請自治派還左翼一個公道〉,《明報》,2013年9月6日)。當然,我們不能亂猜。張超雄就糾正我等猜想,在〈新移民太多令房屋土地不足?〉一文羅列數字,證明所謂土地房屋問題,根本跟輸入人口無太大關係(《星島日報》,2013年9月12日)。
左右都市的邏輯:土地、勞動與資本
論人口,其實香港勞動人口以至整體人口的高峰期,將在2024年左右出現,也就是香港享受的人口紅利,在差不多回歸四、五十年後殆盡。因此,由本土研究社出版的《不是土地供應:香港土地問題的迷思與真象》,引用諸多數據,無非證明香港土地問題在分配與各種政策的無力,而非供應與人口層面。無論妖魔化或者神聖化新移民,也不能對應上述土地房屋問題。
不過,無論左翼的反地產霸權,還是右翼的反移民,在我看來其實都是同一個問題的兩面。這裏可參考都市社會學者Saskia Sassen的《勞動與資本的國際移動:世界都市與移民勞動者》(1988年)。莎珊氏最為人熟悉的是她以金融資本去定義何謂都市,並以此為基礎展開她的「世界都市論」。可是,其實她早期的《勞動與資本的國際移動》一書,更能對應與說明我們的問題。她要說明,為什麼當先進國家的工廠都搬走,人們還會繼續移民到這些地方呢?她證明,國際間的移民,並非因為人們貧窮,所以到富有城市工作。而國家的法律與政策,其實對移民多少並無太大影響。
魔女宅急便的故事?
莎珊發現,其實發展中的工業化社會,才最多人會移民到服務業的社會。在落後地區的人們,很多時候是從農村來的女工,提供廉價勞動力,因此在工業化下先富起來,但隨着工資上漲,這些多少接受過教育與體驗過都市消費生活的人們,寧願到服務業為主的先進地區都市,服務一眾已上位的環球金融經營基層之餘,冀望下一代透過考試,成為新的中環精英。
這個故事聽來熟悉,其實香港面對的就是歐美日本等後工業化國家所面對的問題。如果重看宮崎駿的《魔女宅急便》,講述的不就是一個鄉下來的琪琪,在城市提供速遞服務、並認識有錢男朋友的階級上升故事?
不過奇怪的是,我們去了解當今情况的語言,卻又如此地落後於形勢。在香港,階級上升往往與置業掛鈎。鄒崇銘則在〈置業才是房屋階梯唯一終站?〉(《信報》,2013年9月11日)認為不能高估這個香港神話,認為過去多年香港人是否置業,多取決於全球金融體系的資本流動。究竟魔女琪琪會否置業,實屬未知之數,但如果問宮崎駿,胡亂開發郊野公園,則大概是沒有什麼好的下場吧?
也有論者認為,把問題局限在香港土地供應,而忽略譬如移民問題、又或者中港融合的問題,自然是一種政治手段。為什麼不斷建屋也不能符合需要呢?也就是不斷有人進來,需要公營房屋罷了。不去考慮移民問題,或者移民問題不能講,未免過分潔癖,更何况移民審批權與移民問題本來就該分開處理(區諾軒〈請自治派還左翼一個公道〉,《明報》,2013年9月6日)。當然,我們不能亂猜。張超雄就糾正我等猜想,在〈新移民太多令房屋土地不足?〉一文羅列數字,證明所謂土地房屋問題,根本跟輸入人口無太大關係(《星島日報》,2013年9月12日)。
左右都市的邏輯:土地、勞動與資本
論人口,其實香港勞動人口以至整體人口的高峰期,將在2024年左右出現,也就是香港享受的人口紅利,在差不多回歸四、五十年後殆盡。因此,由本土研究社出版的《不是土地供應:香港土地問題的迷思與真象》,引用諸多數據,無非證明香港土地問題在分配與各種政策的無力,而非供應與人口層面。無論妖魔化或者神聖化新移民,也不能對應上述土地房屋問題。
不過,無論左翼的反地產霸權,還是右翼的反移民,在我看來其實都是同一個問題的兩面。這裏可參考都市社會學者Saskia Sassen的《勞動與資本的國際移動:世界都市與移民勞動者》(1988年)。莎珊氏最為人熟悉的是她以金融資本去定義何謂都市,並以此為基礎展開她的「世界都市論」。可是,其實她早期的《勞動與資本的國際移動》一書,更能對應與說明我們的問題。她要說明,為什麼當先進國家的工廠都搬走,人們還會繼續移民到這些地方呢?她證明,國際間的移民,並非因為人們貧窮,所以到富有城市工作。而國家的法律與政策,其實對移民多少並無太大影響。
魔女宅急便的故事?
莎珊發現,其實發展中的工業化社會,才最多人會移民到服務業的社會。在落後地區的人們,很多時候是從農村來的女工,提供廉價勞動力,因此在工業化下先富起來,但隨着工資上漲,這些多少接受過教育與體驗過都市消費生活的人們,寧願到服務業為主的先進地區都市,服務一眾已上位的環球金融經營基層之餘,冀望下一代透過考試,成為新的中環精英。
這個故事聽來熟悉,其實香港面對的就是歐美日本等後工業化國家所面對的問題。如果重看宮崎駿的《魔女宅急便》,講述的不就是一個鄉下來的琪琪,在城市提供速遞服務、並認識有錢男朋友的階級上升故事?
不過奇怪的是,我們去了解當今情况的語言,卻又如此地落後於形勢。在香港,階級上升往往與置業掛鈎。鄒崇銘則在〈置業才是房屋階梯唯一終站?〉(《信報》,2013年9月11日)認為不能高估這個香港神話,認為過去多年香港人是否置業,多取決於全球金融體系的資本流動。究竟魔女琪琪會否置業,實屬未知之數,但如果問宮崎駿,胡亂開發郊野公園,則大概是沒有什麼好的下場吧?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