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不久前,一份標題為《換特首是出路 還香港人一個家:抗融合,拒赤化,反盲搶地》的聯署聲明(下簡稱《拒赤化》)出現在香港報章,類似內容也刊登在台灣報紙(題目為《香港面對嚴重中國化,請台灣引以為鑑》)。據報章報道,事後除了引起爭論外,有參與聯署者表示,並不同意聲明內把香港的土地問題歸咎為單程證來港定居人士,不認同因為「新增人口實在太多」所以要「源頭減人」;不過,因為事前沒有看清楚,或聲明稿經改動,沒有細閱最後版本,所以才不小心聯署了。然而,他們相信發起者用意良好,只是字眼或部分立場不同而已。至於曾出席記者會「撐場」的張超雄議員,也認為「字眼」有問題,後來婉拒聯署。
據說,聲明初稿雖然曾經改動,但是,「抗融合,拒赤化,反盲搶地」一直是主題。為什麼那麼多人只要看到「抗拒反」,便會義無反顧,以至「忽略」了內裏好像不重要的「字眼」。這當中恐怕不單止是組織聯署的技術問題,或是粗心大意那麼簡單。而是,「抗融合,拒赤化」這個劇本(script)實在太深入民心了,再加上打倒梁振英的立場,它所召喚起的情緒、認知及行動,跑得快過任何理性思考。
劇本實在太深入民心
這個劇本召喚的主角,當然是香港人,是以香港為家的「我們」,至於「他們」,就是任何我們要拒諸門外的外敵,包括梁振英,包括新移民。對不少香港人來說,感到四面楚歌,北風凜凜,只好拿出抵抗外敵的「抗戰劇本」,作最有效的理論武裝,應對惡劣形勢。這份聲明只是按照這個劇本原型,再寫一個版本而已,因此,大家近乎不需思索,容易接受。情况就如不少陳舊電視劇橋段,觀眾知道開場故事,甚至只看了預告片,便猜到了結尾。
這個劇本當然不是某人憑空揑造,而是香港近年的政經環境所造成,例如中共的統治香港手段,大量大陸遊客來港消費,梁振英上台,香港內部的政經問題總有着大陸因素等等;同時,劇本也建立在香港人身分認同構成的結構上——「我們就是跟他們大陸人不同」,以前通俗一點叫「阿燦」,今天面不改容叫他們為「蝗蟲」。在我看來,這些都是語言學上的隱喻(metaphor),也是劇本裏的重要元素,它們蘊含着歧視性意義,界定着香港人自己的歸屬位置。許多人當然對我這樣說很反感,甚至認為「反蝗有理」,「反反蝗」的都是港奸,接着,在臉書上繼續以圖片及語言反覆「確證」那個劇本。
其實,語言與認知必有隱喻,如果你仔細分析我以上的文字,也會發現隱喻。支持中港融合的政府,與反融合的抗議者,雙方其實也在用隱喻。根據認知語言學家雷可夫(George Lakoff)所說,日常認知、思考及語言活動本來就離不開隱喻,以至隱喻之間構成的劇本。雷可夫過去10多年,甚至以他的語言學理論來分析美國政治,無論是強勢的保守派政治,還是一度落後於對手的民主黨的進步政治。
要留意掩蓋的現實
雷可夫說,隱喻、情節與劇本等等,讓我們把紛亂的世事組織起來。可是,作為一個會思考的人,不該讓那些順口與方便的語言元素跑得太快,我們尤其要留意所掩蓋的現實,特別是那些不容易由流行的隱喻所呈現的現實。
例如,「(反)赤化」很順口,於是,我們把所有香港以外的東西,都歸為「赤化」的一部分,包括「新移民」。這三個字指的好像都是「外人」——又「新」,又是「移過來」的,甚至有人認為,所有新移民都是天生親共的。但是,我們卻沒有注意(或不願注意),不少「新移民」,其實是香港人的直系親屬、子女及配偶,他們要等多年單程證才來港的。同時,「新移民」是否跟其他「外來的」人與物都一樣?擠在廣東道購物的是大陸遊客,他
據說,聲明初稿雖然曾經改動,但是,「抗融合,拒赤化,反盲搶地」一直是主題。為什麼那麼多人只要看到「抗拒反」,便會義無反顧,以至「忽略」了內裏好像不重要的「字眼」。這當中恐怕不單止是組織聯署的技術問題,或是粗心大意那麼簡單。而是,「抗融合,拒赤化」這個劇本(script)實在太深入民心了,再加上打倒梁振英的立場,它所召喚起的情緒、認知及行動,跑得快過任何理性思考。
劇本實在太深入民心
這個劇本召喚的主角,當然是香港人,是以香港為家的「我們」,至於「他們」,就是任何我們要拒諸門外的外敵,包括梁振英,包括新移民。對不少香港人來說,感到四面楚歌,北風凜凜,只好拿出抵抗外敵的「抗戰劇本」,作最有效的理論武裝,應對惡劣形勢。這份聲明只是按照這個劇本原型,再寫一個版本而已,因此,大家近乎不需思索,容易接受。情况就如不少陳舊電視劇橋段,觀眾知道開場故事,甚至只看了預告片,便猜到了結尾。
這個劇本當然不是某人憑空揑造,而是香港近年的政經環境所造成,例如中共的統治香港手段,大量大陸遊客來港消費,梁振英上台,香港內部的政經問題總有着大陸因素等等;同時,劇本也建立在香港人身分認同構成的結構上——「我們就是跟他們大陸人不同」,以前通俗一點叫「阿燦」,今天面不改容叫他們為「蝗蟲」。在我看來,這些都是語言學上的隱喻(metaphor),也是劇本裏的重要元素,它們蘊含着歧視性意義,界定着香港人自己的歸屬位置。許多人當然對我這樣說很反感,甚至認為「反蝗有理」,「反反蝗」的都是港奸,接着,在臉書上繼續以圖片及語言反覆「確證」那個劇本。
其實,語言與認知必有隱喻,如果你仔細分析我以上的文字,也會發現隱喻。支持中港融合的政府,與反融合的抗議者,雙方其實也在用隱喻。根據認知語言學家雷可夫(George Lakoff)所說,日常認知、思考及語言活動本來就離不開隱喻,以至隱喻之間構成的劇本。雷可夫過去10多年,甚至以他的語言學理論來分析美國政治,無論是強勢的保守派政治,還是一度落後於對手的民主黨的進步政治。
要留意掩蓋的現實
雷可夫說,隱喻、情節與劇本等等,讓我們把紛亂的世事組織起來。可是,作為一個會思考的人,不該讓那些順口與方便的語言元素跑得太快,我們尤其要留意所掩蓋的現實,特別是那些不容易由流行的隱喻所呈現的現實。
例如,「(反)赤化」很順口,於是,我們把所有香港以外的東西,都歸為「赤化」的一部分,包括「新移民」。這三個字指的好像都是「外人」——又「新」,又是「移過來」的,甚至有人認為,所有新移民都是天生親共的。但是,我們卻沒有注意(或不願注意),不少「新移民」,其實是香港人的直系親屬、子女及配偶,他們要等多年單程證才來港的。同時,「新移民」是否跟其他「外來的」人與物都一樣?擠在廣東道購物的是大陸遊客,他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