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美經濟差累青年變「失落一代」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16日 21:35
2013年09月16日 21: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5年前金融海嘯爆發,令不同年齡、背景的美國人均受影響。如今危機過去、聯儲局準備「收水」,美國失業率亦由雙位數回落至7.3%,但16至24歲年輕人的官方失業率上月仍高達15.6%,是25歲以上失業人口比例的2.5倍。若連同因找不到全職而重返校園、參加職業培訓或當兼職的人數,16至25歲組別的失業率更超過20%。《華爾街日報》形容他們是新「失落」一代。


年輕人失業率達15.6%

美國國家和社區服務公司的研究估計,美國去年有670萬「雙失」青年。美國東北大學經濟學家Andrew Sum稱:「這些孩子不賺錢,不交稅,留在家中不結婚,社會終會為他們付沉重代價。輸的不僅是年輕人,而是整個國家。」


即使獲得工作,只有僅多於一半年輕人有全職。耶魯大學的研究指出,1980年代經濟衰退,失業率每升一個百分點,大學畢業生的入職薪酬就會跌6%至7%,即使大學畢業後15年,在經濟困景時畢業的大學生,薪酬仍然不及好景時投身就業市場的大學生,兩者差距甚至可能永遠無法彌補。


《華爾街日報》稱,一個人平均三分之二的工資增長,來自職業生涯首10年。經濟不景時,大學畢業生傾向接受低人工、少晉升機會的工作,即使數年後經濟好轉,職業生涯已經定型。


23歲的韋瑟雷爾(Derek Wetherell)是「失落一代」的典型,他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附近的小鎮生活,即使好景當地的就業機會亦不多,他曾以雜貨店全職工作支付大學學費,最後學業與工作不能兼顧而被迫於2011年退學。他欠下2.7萬美元的大學貸款,相當於一年稅前收入。


他的環境相比不少同輩已算不錯,他是工會會員,有一份超級市場工作,時薪有12.65美元,足夠他還債交租,但生活捉襟見肘,令他有意搬回老家與父母同住。這樣一份本來用來支付大學學費的超市工作,現在卻成為不少大學生的事業目標。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