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土地是香港重要的經濟資源,在駐軍需要得到基本滿足的同時,應盡量考慮到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需要寸土必爭,但不僅是為駐軍爭,還要為中國香港特區爭,這樣有利於爭取人心。」——陳佐洱 《關於軍事用地使用安排的談判》
特區政府最近盲搶地,方寸大亂,暗爪伸向郊野公園,又劍指填海,連現有公屋都研究見縫插針起牙籤樓,並探討將被指是「香港之恥」的劏房合法化,這些「曬冷」措施其實是向各界亮出了梁振英政府「無地又無計」的底牌,地產商齊齊等睇戲。
被亂出招下,港人眼見自己所珍視的綠色郊野空間隨時被侵佔,於是愈來愈多聲音認為,可否研究將高爾夫球會等會所用地及部分軍事用地用來起樓,以解香港地困之苦。
其實,軍事用地「軍轉民」的做法,在內地時有出現,例如海南島開發時就將很多軍港和駐地移交地方作民用和經濟開發,甚至軍民一起建公園;廣州新中軸線將軍事用地改作公園和休閒用途;上海曾將原屬軍事用地的江灣濕地有償移交地方使用等等(非法的軍轉民如谷俊山案就更不用提了)。
中英會談細節亦有端倪
只不過中央如要用軍事用地挺港,是否此時就要挺,抑或等到特區政府入了ICU,非救不可時才挺?另外,這招必殺技到底要用來挺誰?挺大局已定或大勢已去的梁振英?還是留給下位用作跟泛民較量而被祝福的特首,挺港威力才更強勁?
筆者相信,中央對駐港部隊的軍事用地安排,並非鐵板一塊,談都不能談。除了因為《駐軍法》留了換地的尾巴之外,中英會談的細節亦有端倪。
中英會談期間,駐港部隊的軍事用地問題,一談就是7年多,中方的談判原則是防務優先、照顧經濟、協商解決。
談判後期,中方基本同意,從英軍當時的39幅軍事用地接過14幅,但雙方在剩餘軍事用地的數量和處理、英方要為中方重建的軍事設施的數量和規模還存在很大分歧。
當時,中方專家組內部對爭取軍事用地有兩派意見。第一種意見側重未來國防建設的需要,堅持要向英方爭取位於港島豪宅群中的柯士甸山軍官宿舍,而海軍建港池的規模也要愈大愈好。
至於第二種意見則認為,不主張繼續向英方提出新的用地要求,理由是鄧小平和中央曾指示,中國在香港駐軍是主權的象徵和穩定的力量,作用是心理震懾敵對勢力,而部署應遵從市中心繁華地區不駐軍、市區少駐軍、主要兵力放在郊區的原則。再者,英方同意移交的14 幅軍事用地價值已很高,能滿足駐軍的需要。
梁振英或會婉拒中央好意
中方專家又認為,土地是香港重要的經濟資源,在駐軍需要得到基本滿足的同時,應盡量考慮到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中英聯合聯絡小組的中方代表、談判主力陳佐洱曾撰文說,自己傾向第二種意見,他說:「在國家20世紀末的總體戰略中,香港回歸是一個牽動全域的重要問題。軍事用地的未來使用安排應納入順利實現一國兩制方針的大局來通盤考慮,需要寸土必爭,但不僅是為駐軍爭,還要為中國香港特區爭,這樣有利於爭取人心。」
軍事用地為香港特區而爭,香港的經濟正正需要優質的地皮,在滿足了防務和主力於郊區駐軍的基礎上,中央到底會如何進一步爭取人心呢?九龍塘和槍會山軍營能否先行先試呢?
要啟動這樣的研究,可能要特首向中央提出請求。但作為特首,如要中央出到最後一招為自己解決自己本來最擅長的房屋問題(改革開放初期,梁振英曾為深圳和上海的土地問題獻計),這會否等於宣布投降?按此推論,梁振英不但羞於啟齒,甚至可能會婉拒中央的好意。
最近,缺地的澳門特區政府不但沒向中央索地,反而向駐澳部隊增撥近兩萬平方米的軍事用地而獲得高度評價,這會否令梁振英對此問題更卻步?畢竟,香港經常給澳門牽着鼻子走,四川雅安地震的一億捐款就是慘痛的一役。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特區政府最近盲搶地,方寸大亂,暗爪伸向郊野公園,又劍指填海,連現有公屋都研究見縫插針起牙籤樓,並探討將被指是「香港之恥」的劏房合法化,這些「曬冷」措施其實是向各界亮出了梁振英政府「無地又無計」的底牌,地產商齊齊等睇戲。
被亂出招下,港人眼見自己所珍視的綠色郊野空間隨時被侵佔,於是愈來愈多聲音認為,可否研究將高爾夫球會等會所用地及部分軍事用地用來起樓,以解香港地困之苦。
其實,軍事用地「軍轉民」的做法,在內地時有出現,例如海南島開發時就將很多軍港和駐地移交地方作民用和經濟開發,甚至軍民一起建公園;廣州新中軸線將軍事用地改作公園和休閒用途;上海曾將原屬軍事用地的江灣濕地有償移交地方使用等等(非法的軍轉民如谷俊山案就更不用提了)。
中英會談細節亦有端倪
只不過中央如要用軍事用地挺港,是否此時就要挺,抑或等到特區政府入了ICU,非救不可時才挺?另外,這招必殺技到底要用來挺誰?挺大局已定或大勢已去的梁振英?還是留給下位用作跟泛民較量而被祝福的特首,挺港威力才更強勁?
筆者相信,中央對駐港部隊的軍事用地安排,並非鐵板一塊,談都不能談。除了因為《駐軍法》留了換地的尾巴之外,中英會談的細節亦有端倪。
中英會談期間,駐港部隊的軍事用地問題,一談就是7年多,中方的談判原則是防務優先、照顧經濟、協商解決。
談判後期,中方基本同意,從英軍當時的39幅軍事用地接過14幅,但雙方在剩餘軍事用地的數量和處理、英方要為中方重建的軍事設施的數量和規模還存在很大分歧。
當時,中方專家組內部對爭取軍事用地有兩派意見。第一種意見側重未來國防建設的需要,堅持要向英方爭取位於港島豪宅群中的柯士甸山軍官宿舍,而海軍建港池的規模也要愈大愈好。
至於第二種意見則認為,不主張繼續向英方提出新的用地要求,理由是鄧小平和中央曾指示,中國在香港駐軍是主權的象徵和穩定的力量,作用是心理震懾敵對勢力,而部署應遵從市中心繁華地區不駐軍、市區少駐軍、主要兵力放在郊區的原則。再者,英方同意移交的14 幅軍事用地價值已很高,能滿足駐軍的需要。
梁振英或會婉拒中央好意
中方專家又認為,土地是香港重要的經濟資源,在駐軍需要得到基本滿足的同時,應盡量考慮到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中英聯合聯絡小組的中方代表、談判主力陳佐洱曾撰文說,自己傾向第二種意見,他說:「在國家20世紀末的總體戰略中,香港回歸是一個牽動全域的重要問題。軍事用地的未來使用安排應納入順利實現一國兩制方針的大局來通盤考慮,需要寸土必爭,但不僅是為駐軍爭,還要為中國香港特區爭,這樣有利於爭取人心。」
軍事用地為香港特區而爭,香港的經濟正正需要優質的地皮,在滿足了防務和主力於郊區駐軍的基礎上,中央到底會如何進一步爭取人心呢?九龍塘和槍會山軍營能否先行先試呢?
要啟動這樣的研究,可能要特首向中央提出請求。但作為特首,如要中央出到最後一招為自己解決自己本來最擅長的房屋問題(改革開放初期,梁振英曾為深圳和上海的土地問題獻計),這會否等於宣布投降?按此推論,梁振英不但羞於啟齒,甚至可能會婉拒中央的好意。
最近,缺地的澳門特區政府不但沒向中央索地,反而向駐澳部隊增撥近兩萬平方米的軍事用地而獲得高度評價,這會否令梁振英對此問題更卻步?畢竟,香港經常給澳門牽着鼻子走,四川雅安地震的一億捐款就是慘痛的一役。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