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當一些人正為美國聯儲局暫緩「收水」(即縮減每月斥資850億美元買債券)而大炒一筆的時候,5年前這個星期到底曾經發生什麼事似乎都已拋諸腦後,渾然忘記當年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的前因後果,而沒有從當年的金融海嘯汲取經驗,縱情投入另一個資產泡沫狂潮,不知道在不遠之處另一個海嘯正等待着伺機而發。
事過境遷監管鬆弛
華府恐礙增長投鼠忌器
金融海嘯帶來現代文明最慘重的金融衝擊,由於美國迹近無王管的監管制度,投資銀行以衍生工具從中漁利,這個音樂椅接火棒遊戲最終以全球經濟險告拖垮而突然中止。接着是美國三次推出量化寬鬆措施以期推動瀕死的經濟,當時美國為了要讓購買美債的外國特別是中國相信美國狠下決心改正不負責任的金融惡習,推出一連串措施說要端正歪風。事過5年,當年罪魁禍首之一的債務抵押債券(CDO)已經剷除,用以對冲風險的信貸違約掉期(CDS)則受到監管,表面上像是洗心革面,重新出發。
事過境遷,人面全非,華爾街對監管的細節及具體執行卻諸多阻撓,雖然美國在2010年通過監管法案,但涉及的細節卻未能一一落實。這其中固然有美國當局「過得海就是神仙」的苟且心態,也有投鼠忌器的恐怕管得太緊影響金融流通,從而衝擊經濟復蘇大計,但更大的阻力是來自本來早於5年前已死的華爾街。在美國政府的7000億美元問題資產拯救計劃(TARP)以及三度量化寬鬆馳援之後,納稅人的血汗成為了華爾街的再生之糧。當年認為銀行「大得不能倒」是出事弊因之一,如今美國五大銀行資產比諸金融海嘯發生前還要多6%,今年第二季美國銀行業總體盈利逾400億美元,是3年前同期的差不多兩倍。
今天回看,三次量化寬鬆措施客觀上造成另一次的財富轉移,大企業藉着長時間極低利率大賺特賺,今年第二季美國大企業盈利速度超越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大企業大財團背後的超級富豪也就更荷包腫脹,最新數字顯示,全球淨收入3000萬美元的富豪接近20萬人,而他們手中的資產亦隨之大增。如今企業高層因為業績佳而得到天文數字巨額花紅酬金的新聞日復一日,可以說,美國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拯救的便是這批企業精英,普羅大眾則未能完全受惠,失業率未見大幅改善,否則的話,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毋須在上周三的議息會議後記者會上,公開承認經濟數據未見安全得可以「收水」。
美國印銀紙挽救了企業和大亨,巨企前景似乎也很樂觀,可是這不過是把企業或私人債務危機轉為主權債務危機。前幾年幾乎毁去一國的希臘債務危機,以及如今間中出現間中暫隱的歐元區頭上揮之不去主權債務利劍,就是如假包換的實例。大企業大老闆從廢墟中重新站起來,因為他們是站在國家主權債務之上踏出重新整合的第一步,今天的「好景」只是以國家之名把債務一力扛起的短暫繁華,美國是主要貨幣國家,印出來的美鈔總會有人要,這一政治及經濟背景結合,美國印鈔經濟就持續不斷,同一情况,日本也如法炮製,安倍晉三上台後,全力把已在進行的日本版量化寬鬆措施推動,隨着日本經濟有轉好迹象,安倍更不會猶豫停手。
美日印鈔機長年開動
誰來埋單始是關鍵
現在,人們關心的問題是:這筆帳最終會由誰埋單?
量化寬鬆措施令到金融巿場流動性大增,大印鈔票的終極結果便是通貨膨脹,利率自然會拾級而上,今天我們看到的資產泡沫情狀,樓價及股巿屢創新高,便是由於借貸成本廉宜之故,可是這有如飲鴆止渴,當由通縮轉為通脹,低利率變成高利率,資產泡沫爆破指日可待。尤其是新興巿場國家及地區,如今的資產價格暴升只是在量化寬鬆措施下的泡沫虛幻,一旦當發達國的經濟呈現復蘇軌迹,進入的資金會脫離而去,留下的會是戳破了的泡沫及一大堆呆壞帳。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事過境遷監管鬆弛
華府恐礙增長投鼠忌器
金融海嘯帶來現代文明最慘重的金融衝擊,由於美國迹近無王管的監管制度,投資銀行以衍生工具從中漁利,這個音樂椅接火棒遊戲最終以全球經濟險告拖垮而突然中止。接着是美國三次推出量化寬鬆措施以期推動瀕死的經濟,當時美國為了要讓購買美債的外國特別是中國相信美國狠下決心改正不負責任的金融惡習,推出一連串措施說要端正歪風。事過5年,當年罪魁禍首之一的債務抵押債券(CDO)已經剷除,用以對冲風險的信貸違約掉期(CDS)則受到監管,表面上像是洗心革面,重新出發。
事過境遷,人面全非,華爾街對監管的細節及具體執行卻諸多阻撓,雖然美國在2010年通過監管法案,但涉及的細節卻未能一一落實。這其中固然有美國當局「過得海就是神仙」的苟且心態,也有投鼠忌器的恐怕管得太緊影響金融流通,從而衝擊經濟復蘇大計,但更大的阻力是來自本來早於5年前已死的華爾街。在美國政府的7000億美元問題資產拯救計劃(TARP)以及三度量化寬鬆馳援之後,納稅人的血汗成為了華爾街的再生之糧。當年認為銀行「大得不能倒」是出事弊因之一,如今美國五大銀行資產比諸金融海嘯發生前還要多6%,今年第二季美國銀行業總體盈利逾400億美元,是3年前同期的差不多兩倍。
今天回看,三次量化寬鬆措施客觀上造成另一次的財富轉移,大企業藉着長時間極低利率大賺特賺,今年第二季美國大企業盈利速度超越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大企業大財團背後的超級富豪也就更荷包腫脹,最新數字顯示,全球淨收入3000萬美元的富豪接近20萬人,而他們手中的資產亦隨之大增。如今企業高層因為業績佳而得到天文數字巨額花紅酬金的新聞日復一日,可以說,美國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拯救的便是這批企業精英,普羅大眾則未能完全受惠,失業率未見大幅改善,否則的話,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毋須在上周三的議息會議後記者會上,公開承認經濟數據未見安全得可以「收水」。
美國印銀紙挽救了企業和大亨,巨企前景似乎也很樂觀,可是這不過是把企業或私人債務危機轉為主權債務危機。前幾年幾乎毁去一國的希臘債務危機,以及如今間中出現間中暫隱的歐元區頭上揮之不去主權債務利劍,就是如假包換的實例。大企業大老闆從廢墟中重新站起來,因為他們是站在國家主權債務之上踏出重新整合的第一步,今天的「好景」只是以國家之名把債務一力扛起的短暫繁華,美國是主要貨幣國家,印出來的美鈔總會有人要,這一政治及經濟背景結合,美國印鈔經濟就持續不斷,同一情况,日本也如法炮製,安倍晉三上台後,全力把已在進行的日本版量化寬鬆措施推動,隨着日本經濟有轉好迹象,安倍更不會猶豫停手。
美日印鈔機長年開動
誰來埋單始是關鍵
現在,人們關心的問題是:這筆帳最終會由誰埋單?
量化寬鬆措施令到金融巿場流動性大增,大印鈔票的終極結果便是通貨膨脹,利率自然會拾級而上,今天我們看到的資產泡沫情狀,樓價及股巿屢創新高,便是由於借貸成本廉宜之故,可是這有如飲鴆止渴,當由通縮轉為通脹,低利率變成高利率,資產泡沫爆破指日可待。尤其是新興巿場國家及地區,如今的資產價格暴升只是在量化寬鬆措施下的泡沫虛幻,一旦當發達國的經濟呈現復蘇軌迹,進入的資金會脫離而去,留下的會是戳破了的泡沫及一大堆呆壞帳。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