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城市花園系列,將會介紹一些有心人,如何在狹小香港,身心疲累環境下,打造屬於自己的綠色小天地
繁華喧鬧的銅鑼灣區,校園旁是熙來攘往的馬路,一道門,把喧鬧與寧靜的校園相隔起來,聖保祿學校(中學部)校園園圃種滿果樹、香草、蔬菜等等不同植物。
菠蘿不是在樹上生?芋頭有大塊葉片,澆水時水珠會在芋葉中滾動?蚯蚓的糞便是天然肥料?
這些知識,書本沒有寫,園圃成為學生的大自然教室。
這裏的農作物用了EM微生物肥料,加快生長時間,收成更佳,記者在此也上一課。
校園園圃,大多栽種常綠及不用特別打理的喬木或灌木,但眼前這個L形園圃,植物類型多元化,有觀賞、有可食用、有常綠、有顏色鮮艷的。學校大約在一年前,邀請了特許環境師Amy(黃佩芬)回來設計,並與老師Feanca一同教授學生種植。參與園藝組的學生,每人有個小區域,打理自己的小盆栽,親自播種收割,滿手泥濘仍笑得開懷。
聖保祿學校早於二○○五年已獲「綠色學校」冠軍,二○一二年獲可持續發展學校金獎,老師Feanca說:「學校除了把可持續發展概念滲入正規課程外,更提供不同的實踐機會,讓學生把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融入生活中,培育她們成為有綠色生活理念的『地球村村民』,期望學生能把環保種子散播至家庭、社區及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除了實行惜水慳電、減廢回收再用等計劃及活動,學校在數年前舉辦園藝組,生物科老師Feanca透過有機耕種過程,讓學生認識大自然的生態系統,例如枯萎的植物如何分解成肥料,滋長新植物,亦令學生明白到食物得來不易。
層層有序 學生打理學自理
園圃的設計工作主要由Amy負責,她中學時已愛獨個兒行山,由柴灣走到石澳、赤柱和大浪灣等地,沿途觀察植物和生態。大半生從事文職工作,直至二○○二年轉做物業管理,接觸到很多植物,勾起了兒時回憶,發覺對植物仍有濃厚興趣,於是先後進修樹藝管理、園景設計、永續栽培等課程,只要與植物有關,「即使做義工都開心」。她十分鼓勵城市人種植,「現在人煙稠密,得要面對現實,很多地方將會被發展,農地愈來愈少。所以,耕種應滲透每一社區,鼓勵更多有心人種植,即使在露台、天台、甚至窗台,也可因應自己的環境去種植。市區公園也可考慮劃出一些種植區,讓有興趣耕種的市民參與」。
Amy特別用心設計學校的園圃,把經驗和知識,應用在學校的園圃上,給予學生正面影響。
L形園圃,種有果樹、觀賞性花卉、農作物及香草,層層有序。Amy說,「園圃設計除了考慮植物的種類,照顧的方便程度亦十分重要。因為園圃貼着學校牆壁,最後排的位置不便打理,所以種有鐵樹、枇杷等不用特別打理的樹木;前方種有觀賞性花卉,最奪目的,非洋紫蘇莫屬,紅彤彤的。園圃前方,是最方便打理的位置,置有多個種植盆,種滿各式農作物及香草,如白菜、芥菜、龍脷葉及蘿蔔等。」
EM 微生物系統 互相協作
「上次將一棵黃薑放在泥土裏,九個月後有二百多克收成。迷你白茄子也有五十多棵的收成。」Amy開心地說。Amy從老農田有機農場(下稱老農田)學習永續栽培法(亦稱自然永衡法),老農田農友的農作物非同小可,一個冬瓜也超過四十斤。Amy在老農田及泰國的有機農場認識EM(Effective Microorganisms)系統,EM中文稱為有效微生物,當中有數十種對植物和動物有益的微生物,形成了一個複雜而又穩定的微生物系統,相互協作。每種微生物也有自己的「優點」,例如乳酸菌能將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同時分泌乳酸,抑制有害細菌繁殖、酵母菌能分解澱粉質和蛋白質等等,泥土中有這些有效微生物,可提高種子發芽率,改善土質,並促進植物吸收能力。
自然培育EM:廚餘+泥+EM 1
在石屎森林難以用自然方法培育EM,Amy教路,可先用廚餘及泥做堆肥,然後在坊間購買一種名為EM 1的液體,將EM 1及有機肥料骨粉加在堆肥中,密封十日後,那些泥土便成了充滿有效微生物兼營養豐富的肥料,可作為種植蔬果的基肥。Amy稱,農作物生長時間大約快四分之一,而且收成理想。
蚯蚓 防泥土板結
表土上的植物健康成長,泥土下其實有不少生物在工作。除了微生物群外,泥土中的蚯蚓也擔當了重要角色。因為蚯蚓在泥土中有翻土作用,以防泥土板結,而其糞便亦是天然肥料。Amy表示,種植蔬果時可在盆底放一層樹葉作為蚯蚓的食物,然後放一層薄泥,再鋪一層加了EM 1的基肥(厚度約花盆的三分之一),最頂放一層表土。
Amy和Feanca教導學生種植之餘,也讓她們明白大自然法則。農作物被雀鳥或小蟲偷食,學生難免感到傷心失望,Amy安慰學生,植物被蝴蝶幼蟲食應該感到高興,因為很快就有蝴蝶出現。人類生存,也要讓其他生物生存。
空中花園 太陽能風力灑水
聖保祿學校除了地下的園圃,天台亦是另一種植空間,這裏是家長的種植場,草地上置有多個種植盆,種有迷迭香、羅勒、青檸、檸檬、青瓜、茄子、生菜、覓菜等等,使用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的灑水系統,這裏的一點點綠,成了周遭高樓下,難得的一處「風景」。
家長Samantha與Jacqueline正忙於打理植物。Samantha在新界長大,小時候已在後山種植,有豐富種植經驗,而Jacqueline初嘗種植滋味,「我們親手剪香草,用迷迭香煎雞扒,用薄荷做果凍,那種新鮮滋味,教人難忘。在天台看着菜苗成長,變成可口食物,喜悅難以形容」,天台花園現在由多名家長輪流打理,食物齊齊分享,兩人十分鼓勵女兒種植,認為可以了解到生命和大自然的關係,十分有意義。
花園招募﹕花園設計改造
四時變化的花園,有心靈療癒功能和哲理在其中。天台、露台、小空地,大大小小的空間,都可以打造成花園。假如你想重新設計,或由零開始建造,卻毫無頭緒,不妨將種植位置相片、文字簡介、聯絡方法,電郵至pmli@mingpao.com,獲選的話,花園設計師Cynthia會替你設計心目中的理想花園。
文 李佩雯
圖 尹錦恩
編輯 蔡曉彤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