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路上遇見有人跌倒,基於同情心,任何人都會上前扶一把,幫得到,總會幫。重點是如何讓跌倒的,重新起來,而非一直攙扶下去。同理,同情心讓有能力的人願意扶窮人一把,但重點是扶起後怎樣脫貧,不必再扶,讓受助者有尊嚴及有能力改善生活。
對於扶貧、脫貧,以多樣機制為不同背景的受助社群提供扶貧資源,政府責無旁貸。由設立扶貧委員會籌備小組,到成立扶貧委員會,從優化鼓勵就業交通津貼,到綜援受助人就業獎勵計劃,繼而透過關愛基金協助安全網外有需要人士,各項工作都反映當局為弱勢社群和基層家庭,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援。
提供扶貧資源 政府責無旁貸
當大家關注政府即將公布「貧窮線」的同時,應明白貧窮線只是一種工具,用以評估貧窮情况和量度扶貧措施是否有效。事實上,貧窮線的背後,涉及各界對扶貧不盡相同的定義與期望。若不計清貧長者和殘障人士,扶貧意義在於脫貧而非「養貧」,目標應是協助有能力工作的弱勢社群,讓其自力更生,脫離安全網,重投勞動社群。
若能善用扶貧措施,更可紓緩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等問題。
這點讓我們跳出只看政府增減公共資源的思維,回歸更基本問題:怎樣教人謀生?這剛好是商界專長。
推動社會責任 商界不遺餘力
商界推動社會企業責任,多年來不遺餘力,由傳統的物資捐助扶貧模式,到近年更多機構成立義工隊,透過機構專長,鼓勵員工將管理及技術轉移,協助受眾獲得一技之長或業務管理知識。為社企提供商業管理顧問服務,課餘舉辦英語會話班,以及透過實習或試工機會,為學生作就業準備和各樣學徒計劃等,都是商界運用其優勢為基層提供自力更生、向上發展的機會。
扶貧路長 盼官商民合作
扶貧路長,未來政策應融入商界角色,多方面鼓勵企業參與,達致官、商、民三方合作。畢竟,香港是成熟經濟體系,應以人為本,從人出發,透過扶助弱勢,既能增加勞動力總量,提升經濟增長模型的基本要素,更能釋放潛在生產力。窮人由領取福利過渡自行謀生,重新振作,增加人力資本,減少依賴福利開支,一加一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正是提升香港長遠競爭力精髓。
莊偉茵 中電企業發展總裁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