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少市民以買股收息方式儲備退休金,有投資者早年買入煤氣(0003)、電能實業(0006)(舊稱港燈),近年來則熱中於領匯(0823)。但從年初至上周五的投資收益來看,煤氣、領匯之股價分別下跌3.8%及2.2%,僅電能實業輕微上漲2.7%;三隻股份的2013年預測股息率介乎1.9厘至4.3厘,亦不算特別吸引。有見及此,投資者不妨考慮於港股以外的市場收息,最方便的辦法是買入環球股息收益基金。
據晨星亞洲的數據,截至9月17日,環球股票收益基金年內的組別平均回報率達13%,3年年均收益亦有10.7%,表現遠勝港股中的收息股。對此,百達資產管理高級副總裁謝志豪表示,香港股市中買股收息的投資範圍較窄,一般以公用股及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為主,環球市場中,收息股的範疇十分豐富,特別是在美國經濟復蘇的背景下,於環球市場中吸納一些兼濟股息與股價增長的個股,有助提升投資表現。他續指出,「百達-全球高息精選」基金現時偏重成熟市場,截至7月底,北美及歐洲股份佔組合比重分別達42%及42.4%。在他看來,目前投資新興市場需格外審慎,在新興國家貨幣未正式回穩之前,不宜增持新興市場股份。
貝萊德:新興市場收息股看高一線
貝萊德基金經理兼多元資產策略團隊成員衛仁安(Adam Ryan)亦指出,從股息增長前景來看,派息成為潮流的美股非常吸引。不過,他強調,新興市場內,派息股相對於非派息股可看高一線,原因是區內的派息股多為中型、內需消費行業的公司;換言之,新興市場中資產質素最好、最具長遠投資前景的股份恰恰為收息股。
但必須指出的是,不少高息股經歷了量寬時代對「收益(Yield)」的追捧後,估值已偏高。對此,衛仁安稱:「收息股可能會存在一些下行風險,但我並不擔心,因為我相信將續有資金流入股市,並以收息為目標。」他解釋,全球人口老齡化增加了投資者對「收益」的需求,面對債息過低,資金會繼續轉而追求股息收益。另一方面,金融海嘯後不少人變得審慎,如今雖然美國經濟復蘇向好,這群人直接買入風險較高的科技股或新興市場股份的可能性不大,這部分資金也將流入相對成熟、穩健的收息股。
選高息股要留意派息比率
至於揀選優質個股收息,謝志豪分享了「百達-全球高息精選」基金的選股策略,其中4項基本因素十分關鍵。首先,要檢視目標股份的稅息折舊攤銷前利潤率(EBITDA Margin),它反映公司核心業務的利潤水平。截至6月底,MSCI環球高息股指數成分股的EBITDA Margin為19%,MSCI環球指數為16.6%。其次,需要衡量股本回報率(ROE),它代表股東可於投資中取得的回報水平,其中MSCI環球高息股指數的ROE為14.1%,MSCI環球指數為10.6%。第3個因素是總負債比率(Total Debt to Equity Ratio),該比率低意味着公司現金流充裕,未來融資壓力小,融資成本上升的風險亦較低。第4個因素是派息比率(Payout Ratio)。謝志豪稱,投資者普遍關注股息率(Dividend yield)而忽視派息比率,或認為派息比率愈高愈有利於收息,但派息比率過高,意味着公司資本開支較低,恐阻礙未來發展。他指出,選收息股,比較合適的派息比率為65%至70%。他還強調,股息能不斷增長的股份更值得青睞。以標普500指數成分股為例,若40年前分別投入100美元資金於股息增長股、派息股及全部成分股組合,40年後取得的本金收益分別為3840美元、2880美元及1530美元。
健康護理科技板塊看俏
板塊方面,衛仁安指出,買股收息也應順應大市,可增持一些周期性股份,為防範防守性股份短期的下行風險,可運用一些衍生工具進行對冲。謝志豪則表示,目前十分看好健康護理板塊,原因是醫藥行業與經濟周期相關性不大,且2000年初發生的專利權懸崖之負面影響如今已完全消化,加上近年來興起一些針對免疫系統、癌症治療的生物製藥公司,這些公司盈利前景十分可觀。另外,他看好英特爾等一些派息科技股,他指出,美國新一輪的復蘇將主要由投資拉動,工業及科技板塊均可受惠。
王小青 明報記者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