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葉兆輝、柳琳﹕解決房困 新移民之爭實乃煙霧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26日 06:35
2013年09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早前有環保人士將新移民問題視為解決房屋問題的掣肘,要求先減少新移民限額,控制人口增長才考慮是否將部分郊野公園土地改建樓房。儘管筆者理解其保護環境的熱忱,然此觀點背後的邏輯實不敢苟同,它非但不能促進問題的解決,反而有模糊焦點、轉移視線之嫌,將問題推向中港矛盾孆仍靽藻X的膠着論爭,製造無謂的分裂,沒有眞正探討有效的措施解決「上車難」的燃眉之急。


為正視聽,首先要拆解引發爭議的煙霧彈——政府每日配發的150個單程證。該配額旨在給長期分隔兩地的配偶、子女或在內地無人供養的長者與在港家人團聚的機會。其中60個分配給持居權證子女,30個給分隔兩地10年或以上的配偶(即「長期分隔配偶」)與隨行子女,其餘60個給其他類別的申請人,包括分隔兩地少於10年的配偶與隨行子女、內地無人撫養而需要來港投靠親屬的兒童、來港照顧年老無依父母(即在港沒有其他子女)的人士、在內地無人供養而需要來港投靠親屬的長者。這150的配額不是簡單的數字,新移民的群體是要令家庭可以團聚,這對強化家庭保護尤為重要。


現在我們所面對的一些社會問題,正是因為以往未能有效地作出以家庭為單位處理簽證的妥善安排的惡果。如今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往往又被泛政治化話語誤導而忽視民情和人權,實在令人失望。更何况如今困擾香港的人口問題並不是人口過度增長,反而是生育率下降和勞動力缺失所帶來的老齡化挑戰。現在東涌和其他地方的學校為了生存,要向內地的香港兒童招手,就是因為要填補因港人出生率下降而沒有足夠學童的缺口,否則有不少學校將會面臨縮班或殺校。此外,勞工市場緊張,新移民也將成為另一支生力軍,參與香港的經濟發展。一個沒有移民的香港,只會更快面對老齡化的挑戰,後果不言而諭。


沒有移民 只會更快面對老齡化挑戰

回到本文所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房屋問題,這其實可歸結為兩個特徵——可負擔性(Affordability)和可獲得性(Availability)。一方面,香港近年樓價升勢凌厲,即使政府推出「雙辣」招遏抑炒賣減低房市泡沫,樓價依然高企,遠超市民承擔能力。基層上車無力,中產換樓困難,現時80後夫婦或年輕的打工仔若無父母支持支付首期,幾乎置業無望。另一方面,上屆政府停建居屋長達7年,加上公屋分配政策存在漏洞,造成房屋流轉階梯出現斷層,可負擔的房屋供應量與市民需求嚴重失衡。


面對如此緊迫的形勢,應認真地檢討公屋政策和收回被濫用的單位,復建居屋,改善城市規劃,有效地釋放政府現在持有的土地,政府的確責無旁貸。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增加土地供應乃是關鍵一環,於是才有今時今日收回石崗軍營用地、收回長沙灣高爾夫球場以及考慮發展部分郊野公園興建住宅的「創意搵地」方案。而這正是開放公眾討論、集思廣益的重要性,希望最終能將零和博弈轉化為同時優化生態與居住環境的雙贏局面。而在這諮詢和協商的過程中,整個社會需要的是更多理性、聚焦、實事求是的討論,這樣才真正是「急市民所急」。


作者葉兆輝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柳琳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學助理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