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朱凱迪﹕梁振英欠林本利一句對不起長青網文章

2013年09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9月28日 06:35
2013年09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經濟學者林本利與特首梁振英就本港房屋數據的論爭,是這幾個月最有意思的公共討論之一。


新政府過去一年多,出盡力氣在香港市民中間建立一套不容置疑的房屋論述:從住宅供應嚴重不足導致樓價飈升,到政府沒有足夠「土地儲備」作發展之用,結論是必須落實各項短、中、長期土地開發計劃,促請「被選中」的受影響人士「犧牲小我」,民間團體莫再阻住地球轉。


民間團體莫再阻住地球轉?

一直關注房屋數據的林本利近月多次在報刊撰文,指出本港房屋閒置情况遠較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私人住宅空置率」為高,公私營的房屋資源均被嚴重浪費,政府不應未搞清楚現况就亂開藥方。這番質疑如果被公眾接受,梁政府房屋論述的根基就會受到嚴重挑戰,難怪梁振英自8月以來,兩次高調在網誌回應。


林本利的核心挑戰源於統計處出版的《香港統計月刊》中「永久性居住屋宇單位」數字和《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中「家庭住戶數目」。根據今年第一季數字,「永久性居住屋宇單位總數」為2,647,700個,同期「家庭住戶數目」有2,386,200個;「假設」一個家庭住戶居住一個單位,那麼「多出來的」單位就有261,500個,差不多是單位總數的10%,遠較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的「私人住宅空置率」4.3%為高。


梁振英首先在8月份高調抨擊引用林本利的立法會議員范國威,指林本利提出的屋宇單位數字包括「老人院、醫院、寄宿學校和監獄等……不應用作評估住宅單位空置情况之用」,並再次重申「正確數據說明空置量極小,供應明顯不能滿足市民的需要,因此政府亟需盡快大規模開發土地」。傳媒本着對政府的信任,大篇幅地引述梁的說法,誰知原來是梁自己搞錯,《香港統計月刊》列明,「永久性居住屋宇單位總數……包括所有住宅屋宇單位及通常有人居住的非住宅屋宇單位,但不包括非住宅用途、酒店及院舍內的屋宇單位」,即不包括梁所說的「老人院、醫院、寄宿學校和監獄」。梁在9月11日的網誌中悄悄修改了之前的講法,同意了林本利引述的統計處定義,卻沒有為之前「鬧錯人」澄清或道歉。而面對「多出來」的20多萬個單位,梁說由於「涵蓋範圍不同,兩項數字(即「永久性居住屋宇單位總數」和「家庭住戶數目」)不能作直接比較」。


然而,一句「不能作直接比較」抹不去客觀的數字。兩項數字明明都是講香港的情况,「住戶」就是住在「單位」裏,怎可能沒關係?為什麼不能比較?進一步的調查發現,兩組數字從2001年至今12年間,差距不斷擴大,由2001年第一季「多出」179,500,擴大至2013年第一季「多出」261,500。「永久性居住屋宇單位總數」自2001年第一季至2013年第一季的增幅達18.3%,較「家庭住戶數目」同期增長多3.2%。「假如」每戶住一個單位,香港十多年來空出來的單位應該愈來愈多才對,為什麼我們反而「感覺到」住屋問題愈來愈大?為什麼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私人樓宇空置率」由2002年的6.6%逐步降至4.3%?為什麼劏房戶好像愈來愈多?


應虛心研究數據反映的問題

梁振英欠林本利一句對不起,也應虛心研究林提出的數據所反映的問題。


我想到兩個可能,一是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私人住宅空置率」,在蒐集數據時有偏差或不全面,反映不了整體住宅單位的閒置情况;二是自從九七主權移交以來,香港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連帶住宅單位的分配也愈來愈傾斜,一方面有錢家庭佔用多個單位,另一方面多個窮人家庭則塞在一個單位內。如果後者為真(統計處沒有相關佔用單位數字),那市民就要問,長策會提出增加更多單位的時候,政府有何方法防止分配不均?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