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腕物」 養智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03日 21:35
2013年10月03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超級表迷黃英飛,人人叫他飛哥,藏有靚表過百枚。他說每一枚藏表都是自己喜愛才買的,所以從未拿出來賣。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你可能覺得他買這麼多表是玩物喪志,但他卻說玩物可以養志。兩年前,他更將自己收藏腕表多年的看法和心得結集成書,出版了《藏表養智》。


在進入鐘表界以前,飛哥是一名記者,八十年代尾入行,在報社和電視台工作過,最後一份記者的工作是在亞洲電視台。2001年911事件,他連夜趕去美國採訪,因機場封鎖而不能直飛紐約,需經其他途徑進入。剛下機,便接到上司從香港打來的電話,叫他轉去巴基斯坦、阿富汗……然而從烽火連天的戰地回來後,失落感也隨之而來,覺得新聞只是重重複複的事。做了12年傳媒,開始有了轉行的念頭。


為什麼去了鐘表界?黃英飛愛上表要從母親送給他的卡地亞表說起,當年因為考到獎學金去外國讀書,母親就送了一枚表給他以示鼓勵,他說母親不懂表,只認着牌子,覺得卡地亞是個大牌子就買了。這枚表開啟了他玩表的興趣,加上是母親所送,對於他更是意義重大,雖然後來又送回給母親戴,但至今都保存良好。黃英飛說,做記者時花錢的地方不多,就把錢大部分都花在買表上。難怪他至今會有100枚靚表。跟他算算這筆帳,一枚表賣10萬,100枚也值1000萬元了,他解釋說以前買表便宜很多,一萬元已可買到心頭好。


記者闖鐘表界 擺表抹枱做起

玩表投入的不只是金錢,還有時間和心血。飛哥開始玩表的年代,關於腕表的資訊還非常少,他就經常跑到表店去找銷售員問資料,不僅和店員混得很熟,更和三寶集團的CEO李永安成為老友。對傳媒業已生去意的那段時間,剛好碰上三寶想擴充,李永安問他有無興趣加入,他便應允了。飛哥決定給自己兩年時間出去闖闖,如果失敗就重投舊業。雖然在進入鐘表業前,他對腕表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但他卻從櫃枱售貨員做起,每天幹的活包括擺表和抹枱,兩年後才入寫字樓,參與制定市場方向,以及和品牌談合作。從資深記者突然變成售貨員,薪水不增反減,他沒有後悔當初的決定,更感謝李永安給的機會,說那段歷練讓他了解前線的運作,若非如此便無今日的他。


做記者時全世界跑,轉做店舖售貨員後,舊同事笑他「坐玻璃監」,但對於他來說,真正的煎熬,是每次見到自己喜歡的表款卻不能馬上掏錢買,他既擔心賣完了買不到,又擔心之後會加價。這種心情,大概不是一般表迷可以體會得到。


大將一展成名 藉藏表獲知識

12年的傳媒經驗對飛哥後來的事業很有幫助,不僅有更好的文字功夫,比較懂得如何去吸引人注意,也更加懂得如何與傳媒溝通。2005年,他為公司在銅鑼灣時代廣場籌辦了「創意時光」高級鐘表展,邀得10個頂級品牌參與,是香港首次由零售商操辦的表展。古有大將一戰成名,飛哥則是一展成名。


另一件令飛哥引以為傲的事迹,是他在進入蘇富比拍賣行工作之後。2006年,他為拍賣行舉辦了Panerai拍賣專場,從四處搜集而來的Panerai經典表款,最後全部賣出。其中一枚是他找Panerai特別製作的,以當年Panerai在SIHH展出的一款表為基礎的改版,表盤採用和蘇富比logo一樣的顏色,可以說前所未有,萬多元的表,最後成交價7萬多。


後來,全球最大的鐘表零售集團收購三寶,飛哥進入該集團協助大陸市場的拓張。他也做過朗格的亞太區總經理,一心尋求新挑戰的他後來又加入卡地亞擔任首席鐘表專家,看中卡地亞開始製作自家機芯的契機。卡地亞鐘表已有百年歷史,但以前對於他來說,只是一個珠寶品牌,如今有了自家機芯,算是新的開始。


身為鐘表專家,飛哥深得信任。有一次他去巴黎,竟然收到一名台灣顧客的電話,說看中了兩枚不同牌子的表,一個是百達翡麗,一個是朗格。那名台灣顧客並非表迷,因為曾經到蘇富比拍賣會上買畫而認識飛哥,飛哥用兩分鐘時間通過跨洋電話向對方講解兩者的特色。掛掉電話不到幾分鐘,對方給他發送了一條很長的短信,說把兩隻表都買下了。跨洋電話費很貴,但聽到對方聽取了自己的意見,飛哥依然感到滿足。收藏腕表給飛哥所帶來的知識,既使他在工作上取得了令旁人羨慕的成就,也使他獲得一種生活的樂趣。


亞洲愛新鮮感 歐洲追求傳統

近年來,各大鐘表品牌都銳意開拓亞洲市場,因此日內瓦表展才會在9月搬來香港展出。根據飛哥的觀察,亞洲市場和歐美市場很不同,亞洲人換表就和換車一樣,換得很快。亞洲人比較追求新鮮感,而歐洲人則比較追求傳統。


眾所週知,中國對於高級腕表的購買慾相當驚人,許多大品牌在大陸的分店越開越多,甚至已經進駐二三線城市,但因營商環境、稅務優惠等方面仍遜於香港,使得大陸顧客仍然喜歡到香港購買腕表。


飛哥見到中國在腕表收藏方面成長極快,但成熟程度始終不及香港,對於人盡皆知的大路名牌,香港藏家和大陸藏家的喜好是大致相同的,但對於較冷門或較有個性的牌子,則是香港藏家有更多的認識。香港藏家比較鍾愛複雜腕表,對機械更有研究,知道自己要什麼才會去買,近年更多了藏家到拍賣會尋寶——飛哥很樂於見到這種情况,因為他在拍賣行時已致力於將拍賣普及化。飛哥去大陸時還發現,原來腕表可以和化妝品、服裝放在一起賣,而且購買化妝品和服裝的人流對於鐘表的銷售亦會有幫助,但同樣的情况在香港就肯定不會發生,因為會令腕表降格。


文 陳奉京

圖 黃志東

編輯 麥少菁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