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提出貧窮線,這本來代表了香港社會正視貧窮問題的一個里程碑,理應正面看待。然而在過去一周以來,眾多高官對貧窮線的解釋卻犯上了許多邏輯謬誤,愈說愈糊塗。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在講辭中提到「由於採用相對概念,貧窮不能完全消滅」就是一例。
筆者可以接受多種政府認為不能完全滅貧的理由,可以是社會的也可以是個人的,可以是政治的也可以是文化的,但筆者就是不能接受林司長把「採用相對概念」和「不能完全滅貧」套上因果關係。這說法,邏輯上說不過去,而所涉的數學只不過是初中程度。
讓我們先弄清基礎概念。政府提出的貧窮線是家庭入息中位數的一半,所謂家庭入息中位數就是把所有香港家庭從收入最高排到收入最低,剛好排中間那一戶人的收入就是中位數,將之除以二就是貧窮線。
舉個例,如果某個社會有5個人,他們的收入分別是4元、6元、10元、20元和50元,由於排中間的那個人的收入是10元,所以中位數就是10元,而貧窮線就是5元。也就是說這個社會有一個人貧窮(例一)。
問題來了:就算我們沿用政府這種相對貧窮的概念,滅貧最起碼在數學上可以辦到。承上例,如果我們為所有收入低於10元的人提供兩元的生活補貼,這個社會的收入中位數仍然是10元(因為這是中位數而不是平均數),貧窮線仍然是5元,但之前的那個窮人已經成功脫貧,這個社會也成功滅貧了(例二)。
滅貧最起碼在數學上可辦到
初中程度的數學,筆者相信眾多出身大學一級榮譽、官場打滾數十年的高官理應明白。他們所說的「不能」只可能是另有所指。其中一個可能,是他們相信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長必然低於高收入者。再承上例,如果在我們提供兩元生活補貼的同時,這個社會中其他人的收入卻翻倍了,這樣收入中位數便會增加至20元,貧窮線也增加到10元,貧窮人口也隨之翻倍為二人(例三)。
這個假設說明如果我們要減少貧窮線下的人口,僅僅關注這些人的情况並不足夠,我們還要處理社會整體的貧富懸殊問題。筆者並不提倡為富人的收入全面封頂,但政府既然要以相對數值來定義貧窮,然則確保低收入者的財富增長速度高於高收入者,邏輯上就是政府理應追求的政策。
對此,筆者相信林司長自己是明白的,因為她在講辭也提到「當貧窮線下的住戶收入增長落後於整體,總會有人處於貧窮線下」。問題是與此同時,她又在傳媒訪問中強調扶貧工作不會縮窄貧富懸殊,這兩個觀點放在一起就變得難以理解,彷彿不是來自同一個人似的。筆者在此無意對貧富懸殊本身作出任何道德判斷,只僅僅要指出政府過去一周的不同說法之間,數學上存在根本矛盾。
貧窮問題十分複雜,認識的方法已有很多不同觀點,更遑論解決方法。筆者不厭其煩要弄清數字之間的邏輯,是因為如果我們連最基本的也不清不楚,又如何處理更深層的結構問題?如果上述的矛盾只出於數學概念上的誤知,政府只要派人去書局買一本初中數學練習回來補一補課,香港的滅貧大業也就一切好辦了。筆者真正擔憂的,是上述的矛盾說明政府內部的理性分析因為某些原則不能貫徹始終到具體政策當中,引發的邏輯謬誤只是其病徵。這點,恐怕才是一個更大的警號。
筆者可以接受多種政府認為不能完全滅貧的理由,可以是社會的也可以是個人的,可以是政治的也可以是文化的,但筆者就是不能接受林司長把「採用相對概念」和「不能完全滅貧」套上因果關係。這說法,邏輯上說不過去,而所涉的數學只不過是初中程度。
讓我們先弄清基礎概念。政府提出的貧窮線是家庭入息中位數的一半,所謂家庭入息中位數就是把所有香港家庭從收入最高排到收入最低,剛好排中間那一戶人的收入就是中位數,將之除以二就是貧窮線。
舉個例,如果某個社會有5個人,他們的收入分別是4元、6元、10元、20元和50元,由於排中間的那個人的收入是10元,所以中位數就是10元,而貧窮線就是5元。也就是說這個社會有一個人貧窮(例一)。
問題來了:就算我們沿用政府這種相對貧窮的概念,滅貧最起碼在數學上可以辦到。承上例,如果我們為所有收入低於10元的人提供兩元的生活補貼,這個社會的收入中位數仍然是10元(因為這是中位數而不是平均數),貧窮線仍然是5元,但之前的那個窮人已經成功脫貧,這個社會也成功滅貧了(例二)。
滅貧最起碼在數學上可辦到
初中程度的數學,筆者相信眾多出身大學一級榮譽、官場打滾數十年的高官理應明白。他們所說的「不能」只可能是另有所指。其中一個可能,是他們相信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長必然低於高收入者。再承上例,如果在我們提供兩元生活補貼的同時,這個社會中其他人的收入卻翻倍了,這樣收入中位數便會增加至20元,貧窮線也增加到10元,貧窮人口也隨之翻倍為二人(例三)。
這個假設說明如果我們要減少貧窮線下的人口,僅僅關注這些人的情况並不足夠,我們還要處理社會整體的貧富懸殊問題。筆者並不提倡為富人的收入全面封頂,但政府既然要以相對數值來定義貧窮,然則確保低收入者的財富增長速度高於高收入者,邏輯上就是政府理應追求的政策。
對此,筆者相信林司長自己是明白的,因為她在講辭也提到「當貧窮線下的住戶收入增長落後於整體,總會有人處於貧窮線下」。問題是與此同時,她又在傳媒訪問中強調扶貧工作不會縮窄貧富懸殊,這兩個觀點放在一起就變得難以理解,彷彿不是來自同一個人似的。筆者在此無意對貧富懸殊本身作出任何道德判斷,只僅僅要指出政府過去一周的不同說法之間,數學上存在根本矛盾。
貧窮問題十分複雜,認識的方法已有很多不同觀點,更遑論解決方法。筆者不厭其煩要弄清數字之間的邏輯,是因為如果我們連最基本的也不清不楚,又如何處理更深層的結構問題?如果上述的矛盾只出於數學概念上的誤知,政府只要派人去書局買一本初中數學練習回來補一補課,香港的滅貧大業也就一切好辦了。筆者真正擔憂的,是上述的矛盾說明政府內部的理性分析因為某些原則不能貫徹始終到具體政策當中,引發的邏輯謬誤只是其病徵。這點,恐怕才是一個更大的警號。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