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果欄百年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06日 06:35
2013年10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家族經營的木店在油麻地果欄對面逾百載,朝見口晚見面,但四代人卻沒有一位有興趣進入欄頭(慣這樣稱呼)尋幽探秘。


不是怕被人兇,總感覺它很神秘,比九龍城寨更似三不管,九曲十三彎,沒有門牌路牌,如迷宮不見出路。


連今天的郵差叔叔也視果欄派遞為苦差,只憑一張手繪的一九八○年代果欄草圖作明燈。


果欄一向給人印象麻麻,然而,一座市場,原址原建築,並運作至今一百年,確是異數。


不說不知,原來當年果欄興建期間,幾乎爛尾!

立於填海地 超支三倍建成

一九○六年九月十八日上午,一場「丙午風災」,令一萬五千人喪生,當時香港人只得三十二萬,西九龍成為重災區,迫使有關當局立即興建油麻地避風塘,並加快填海,重建油麻地。今天果欄附近的一幅土地,即熙龍里以北,窩打老道以南,新填地街以西,面積十四萬五千三百五十平方呎,於一九○八年填成。一九一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工務局批出建築合約,於新填的土地上近窩打老道一角,興建油麻地果菜市場(Vegetable and Fruit Market),即今天秀和欄和福和欄的位置。


該市場只是單層簡單建築物,屋頂闊六十呎,長一百九十呎,用鋼筋加混凝土蓋頂,靠磚柱支撐,四面採用開放式,地台鋪上水泥並加設排水道,一九一二年底,所有磚柱已矗立好。一九一三年初工務局預算該年施工費為二千元,快埋單時竟發現要八千元,一九一三年五月二十九日港督梅里在立法局會議上緊急呼籲議員支持撥款六千一百元,否則果菜市場會爛尾。同年七月,終於竣工並移交給潔淨局營運,建築費共花了九千五百七十八點一一元。一九一四年六月十八日立法局會議上,議員E. A. Hewett質疑有關撥款,並要求解釋超支逾三倍的原因。


市場建成時,滿目荒蕪,只得東面新填地街、上海街兩旁唐樓、油麻地抽水站及儲水池。由於附近民居多數住了東莞籍人士,一九一八年市場南面兩條新路亦命名石龍街和東莞街。一九二六年九龍果菜同業商會創立,會址在新填地街一八九號三樓。一九二七年廣東道與碧街交界的中華糖薑廠建成。一九三○年油麻地戲院開幕。


雞鴨菜魚夠熱鬧

一九三三年在市場西面窩打老道擴建一列單層建築物,包括果菜欄和雞鴨欄,雞鴨欄共有九檔﹕大利、大德、生利、永同興、江興、裕豐欄、東萬昌、粵生昌及聯興隆永記。


約一九四○年雞鴨欄對面是溢發棧木園、西鄰是東南船務機器廠,背後是另一間木園﹕永合。日佔時,果欄南面是介克魚市場及三井煤炭倉。戰前,果菜市場以售賣蔬菜為主,水果屬奢侈品。戰後,水果生意漸興旺,政府另覓地闢作菜市場,一九四七年租用了彌敦道五八二號東方煙廠原址作九龍菜市場,翌年煙廠東主殷琴露煙行決定收回該土地作明園遊樂場用途。彌敦道上原來曾出現過菜市場和遊樂場(近登打士街口),讀者一定「O晒嘴」!一九四八年政府徵回三井煤炭倉和介克魚市場兩幅荒廢土地,改建為新菜市場和九龍魚市場。


一九五○年雞鴨欄對面是大方菜樓和文德學校,大方茶樓是果欄工人打躉地方。雖然隔着一條窩打老道明渠,但雞鴨糞便的臭味經常迎面襲來,中人欲嘔,但當年大方茶客和文德學生,每天習以為常並無怨言。一九五二年石龍街十六欄落成。一九五四年由中華糖薑廠改建成的金華戲院開幕,這時果欄周邊十分興旺。一九六四年雞鴨欄、菜市場和魚市場遷往長沙灣,後兩者騰出的土地闢作興建三間學校﹕油蔴地天主教小學(一九六八年)、東莞同鄉會方樹泉學校(一九七○年)和灣仔堂基道小學(一九六八年)。一九六五年九龍果菜同業商會由新填地街搬往廣東道現址。


半夜開工 遷就上班上學

商會理事長黎勤,完全不似一位年屆九十的長者,他聲如洪鐘,回首果欄歲月,只覺往事如煙。「我二十二歲(即一九四五年)從東莞來香港幫在果欄工作的舅父打工。以前果欄上午六點開市,做足一日,食完晚飯才收工。後來附近一帶路面繁忙,所以我們欄商唯有遷就,提早半夜開工,盡量在市民上班、學生上學前運送完所有水果。」問到為何當上理事長,勤叔說﹕「做了總務幾年後,原本的理事長過身,會員賞面,推薦我當理事長,誰不知一做便是二十年,是義務的。」談到果欄搬遷難題,他搖頭耍手,有說不出的隱衷。「很複雜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決﹕有欄販不需要交租,不想搬;要交租的,卻想搬。」在果欄做了六十八年而又貴為商會最高層,對於果欄一百年的感想,勤叔淡然說﹕「果欄經過這麼長的歲月,值得紀念,希望行家合力搞好今年的百年紀念活動。」


商會副理事長張志祥,兩代經營水果批發生意,是大益欄(前公昌欄)東主,堪稱果欄發展史的活字典。「早期這裏主要賣菜的,後來多了賣水果、雞鴨、蛋及魚,統稱『五行』,還有一些乾貨,如米、油、鹽等」。


當年「大眼雞」載貨

今天有貨櫃,很想知道當年怎樣運送水果?「戰前經國內的,一定用火車,在油麻地火車站卸貨,然後用人手一籮一籮擔回果欄,經水路的便用大眼雞駁上岸。戰後國內的水果經火車停在大包米(尖沙嘴訊號山)卸貨,部分落艇,另一部分經文聯貨車隊運回果欄,當時我們有一個專用碼頭及兩艘躉船載貨。」


今時的果欄半夜最熱鬧,原來當年卻不是這樣的。「以前果欄上午六時開工,下午五時半收工,午飯及晚飯分別在上午十一時及下午五時,打從一九七○年代,為了遷就日益繁忙的路面,我們提早至凌晨十二時開工,上午九時收工,因七時已沒有人幫襯了。收工時間為等銀行開門入數,若銀行早開工,我們更可以早一點收工。有時,船或火車的班次延誤,搬運工作便要呆等大半天,行內人稱之為『曬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