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今年年初,西伯利亞一個城市發生了一件全世界傳媒爭相報道的新聞。當地2月15日,一顆隕石劃過清晨蔚藍的天空墜落,形成的隕石雨導致1,000多名居民受傷。這個新聞讓人擔心到地球的命運,很多人會記得;但遇襲的城市叫甚麼,相信就很少人記起來了。不過我相信香港中樂團的成員會記得這個城市,它叫車里雅賓斯克(Chelyabinsk)。這篇文章與讀者見面時,樂團剛到過那裡演出,還沒有離開西伯利亞。這是香港第一個藝團深入到西伯利亞演出去。
香港中樂團應邀到西伯利亞
西伯利亞對一般香港人來說會十分遙遠,讓人想到千里冰封的惡劣環境。可是,香港中樂團應邀到了那兒的三個城市巡迴演出。大概沒有多少人想到,香港的藝團走出去拓展香港文化,會演到那兒去。
西伯利亞這名稱據說來自古突厥語,意思就是「寧靜的土地」。它地廣人稀,從俄羅斯分隔歐亞兩大洲的烏拉爾山脈一直向東伸展到太平洋海岸,很多地方至今渺無人煙。可是在經過多年拓展之後,這裡其實有大片已開發地區,有多個規模不小的城市,例如香港中樂團先後訪問的車里雅賓斯克市(10月4日)、葉卡捷琳堡(10月5日)和秋明市(10月7日)。
這幾個城市的人口都不算多,最小的秋明市約有60萬人,其餘兩市則各有百餘萬人,都是工業重鎮,例如秋明是著名的石油之都。俄羅斯文化淵源深厚,現代科技也發達,這幾個工業城市的居民都有相當高的文化素養。葉卡捷琳堡是個好例子,它擁有五座專業劇院,包括歌劇院、芭蕾舞劇院、音樂劇院和全國聞名的話劇院。它的烏拉爾愛樂樂團、烏拉爾交響樂團、國家合唱團、烏拉爾民樂團都久負盛名。香港中樂前往演出,一定可以找到知音。
香港中樂團是應當地的「國際歐亞音樂節」(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 Eurasia)前往演出的,除了樂隊的三場音樂會,還有在莫斯科(10月10日)舉行的一場小組合奏和彈撥五重奏演出。
樂器能適應氣溫變化
10月的香港,氣溫仍暖,但在香港中樂團造訪的幾個城市,溫度已跌到冰點以下。中樂團的樂器從香港運到當地演出,特別是胡琴,能適應氣溫的巨大變化嗎?過去,這的確是個大問題。傳統胡琴的蛇皮對氣溫、濕度的反應非常敏感,一旦到了寒冷乾燥的西伯利亞,琴皮定會收縮繃緊,音色由「男」變「女」,演奏技術也控制不了。
不過我相信中樂團可以經受這一考驗,因為中樂團已採用自己改良的環保系列胡琴,以人工薄膜取代蛇皮。樂團2011年曾進入北極圈演出,胡琴已接受過嚴峻的考驗。他們這次到西伯利亞,自然也使用全套環保胡琴系列演出。
香港藝團遠赴西伯利亞巡迴演出這樣的事情,以前有點難以想像,但在現在並不難理解,這是我們與俄羅斯共同努力改善雙邊經濟、文化合作關係的互惠成果。香港是個小地方,香港人的眼光、抱負卻是從來都不受這一千餘平方公里土地的局限,要把事業做到這蕞爾小島外面去,經貿、文藝都一樣。
如果香港的樂音可以在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中奏響,有哪裡不可以響起同樣的強音?
(以上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10月6日在其網上專欄發表的文章。標題為本網站所加。)
今年年初,西伯利亞一個城市發生了一件全世界傳媒爭相報道的新聞。當地2月15日,一顆隕石劃過清晨蔚藍的天空墜落,形成的隕石雨導致1,000多名居民受傷。這個新聞讓人擔心到地球的命運,很多人會記得;但遇襲的城市叫甚麼,相信就很少人記起來了。不過我相信香港中樂團的成員會記得這個城市,它叫車里雅賓斯克(Chelyabinsk)。這篇文章與讀者見面時,樂團剛到過那裡演出,還沒有離開西伯利亞。這是香港第一個藝團深入到西伯利亞演出去。
香港中樂團應邀到西伯利亞
西伯利亞對一般香港人來說會十分遙遠,讓人想到千里冰封的惡劣環境。可是,香港中樂團應邀到了那兒的三個城市巡迴演出。大概沒有多少人想到,香港的藝團走出去拓展香港文化,會演到那兒去。
西伯利亞這名稱據說來自古突厥語,意思就是「寧靜的土地」。它地廣人稀,從俄羅斯分隔歐亞兩大洲的烏拉爾山脈一直向東伸展到太平洋海岸,很多地方至今渺無人煙。可是在經過多年拓展之後,這裡其實有大片已開發地區,有多個規模不小的城市,例如香港中樂團先後訪問的車里雅賓斯克市(10月4日)、葉卡捷琳堡(10月5日)和秋明市(10月7日)。
這幾個城市的人口都不算多,最小的秋明市約有60萬人,其餘兩市則各有百餘萬人,都是工業重鎮,例如秋明是著名的石油之都。俄羅斯文化淵源深厚,現代科技也發達,這幾個工業城市的居民都有相當高的文化素養。葉卡捷琳堡是個好例子,它擁有五座專業劇院,包括歌劇院、芭蕾舞劇院、音樂劇院和全國聞名的話劇院。它的烏拉爾愛樂樂團、烏拉爾交響樂團、國家合唱團、烏拉爾民樂團都久負盛名。香港中樂前往演出,一定可以找到知音。
香港中樂團是應當地的「國際歐亞音樂節」(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 Eurasia)前往演出的,除了樂隊的三場音樂會,還有在莫斯科(10月10日)舉行的一場小組合奏和彈撥五重奏演出。
樂器能適應氣溫變化
10月的香港,氣溫仍暖,但在香港中樂團造訪的幾個城市,溫度已跌到冰點以下。中樂團的樂器從香港運到當地演出,特別是胡琴,能適應氣溫的巨大變化嗎?過去,這的確是個大問題。傳統胡琴的蛇皮對氣溫、濕度的反應非常敏感,一旦到了寒冷乾燥的西伯利亞,琴皮定會收縮繃緊,音色由「男」變「女」,演奏技術也控制不了。
不過我相信中樂團可以經受這一考驗,因為中樂團已採用自己改良的環保系列胡琴,以人工薄膜取代蛇皮。樂團2011年曾進入北極圈演出,胡琴已接受過嚴峻的考驗。他們這次到西伯利亞,自然也使用全套環保胡琴系列演出。
香港藝團遠赴西伯利亞巡迴演出這樣的事情,以前有點難以想像,但在現在並不難理解,這是我們與俄羅斯共同努力改善雙邊經濟、文化合作關係的互惠成果。香港是個小地方,香港人的眼光、抱負卻是從來都不受這一千餘平方公里土地的局限,要把事業做到這蕞爾小島外面去,經貿、文藝都一樣。
如果香港的樂音可以在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中奏響,有哪裡不可以響起同樣的強音?
(以上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10月6日在其網上專欄發表的文章。標題為本網站所加。)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