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兩黨相爭 放生銀行?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07日 06:35
2013年10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再一次把聯邦政府財政,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共和黨表面上堅持要奧巴馬削減更多財政開支,作為通過上調發債上限的條件,實際上希望借機為華爾街金融機構取回金融改革法案以前一直享有的權利。最近愈來愈多迹象顯示,針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有可能放寬,商品業務或許是其中一環。


企業對於銀行近年在商品資源市場擔當的角色,可謂又愛又恨。航空運輸業擔心,假如金融機構再一次被禁止擁有或經營非金融業務,能源市場的用家可能即時失去用作對冲的衍生工具產品,令用家營運風險大大增加。不過,另一邊廂則有汽水生產商則指摘由銀行擁有的鋁金屬倉庫,刻意拖慢出貨速度以賺取更多倉租,累經營者被逼在現貨市場高價採購生產原料,令生產成本大增。


銀行禁營商品業務 避壟斷降風險

其實,美國的金融機構本來並不容許經營或擁有非金融業務(例如商業資產、商品資源業務等),理由很簡單,一方面不希望銀行受到非金融業務的風險影響,另一方面不希望銀行在社會的影響過大,最終壟斷經濟各環節。


然而,對金融業來講,凡事總會有例外。隨着1990年代美國逐步放寬銀行業的規管(Deregulation),摩通與花旗終於在2003年正式獲得豁免權,從此染指商品資源業務。至於高盛與大摩更聰明地利用投資銀行的身分,早在商品資源行業大展拳腳,除了提供商品資源交易產品之外,更直接擁有並經營相關倉庫,甚至擁有發電廠及運輸船隊等資產。就算兩者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被迫取得商業銀行牌照,聯儲局仍給予他們5年時間把所有非金融業務剝離,兩者於是在商品市場又可以多賺幾年錢。


金融海嘯後5年 剝離業務限期將至

聯儲局本來應在上月底就持續有商業銀行經營非金融業務發表檢討報告,但聯儲局一直拖延至今未見有任何動作。近年本來見到有大型銀行開始主動萎縮商品交易部門,可惜最近好像又刻意放慢了腳步,似乎在等待政府的最高指示。


高盛在過去12個月,完全沒有出售任何商品資產的動作,行政總裁布蘭克費恩(Lloyd Blankfein)甚至強調,商品業務是集團的核心業務之一;至於大摩,計劃出售商品業務講足一年但未見進展;而摩通今年7月曾表示,計劃出售或分拆部分商品業務,包括倉庫、電廠、燃煤燃氣的交易業務,但堅持會繼續經營商品衍生工具、貴金屬交易與存倉業務。這些大行難道早已收到風聲,當局正計劃放生銀行,所以主動暫緩剝離有關資產?


聯儲局放生 銀行剝離資產嘆慢板

獲奧巴馬委以重任,專責在期貨及衍生工具市場打大鱷的CFTC(商品及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席詹斯勒(Gary Gensler),他的任期其實去年4月已經屆滿。然而,近日他突然表明將於年底離職,時間上實在巧合得過分。難道這是政界向華爾街示好的徵兆?


王冠一

冠一資產管理首席策略師

www.wongsir.com.hk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