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辛亞﹕TPP非洪水猛獸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08日 06:35
2013年10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參加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議(TPP)談判的12國在印尼開會,定於今日(8日)發表聲明。美國總統奧巴馬原有意站台助陣,但因國內財務上限談判僵局最終取消亞洲行程。雖不能與會,已足見美國對此談判的重視。奧巴馬自上任以來,一手推全民醫改,一手抓TPP談判,視其為自己「政績工程」。比起醫改的命運多舛,TPP談判算得上穩步推進,前景樂觀。


美國主導東西兩自貿區談判

以中國為軸,東有跨太平洋自貿區談判,西有跨大西洋自貿區(TTIP)談判。兩個談判均由美國主導,足見其正在努力建構高於世貿組織(WTO)水平的自由貿易市場。參與TPP談判的國家為美國、澳洲、文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新西蘭、秘魯、新加坡和越南。這12國國情迥異,能湊在一起談,主要基於地緣政治。相比之下,歐盟與美國共同構建的TTIP自貿區則主要基於共同的自由市場價值與相似的經濟、政治、法律環境。


有別於傳統貿易協定,新一輪自貿區談判還涵蓋了立法與標準協調、知識產權合作、公平貿易與可持續發展等全方位的合作;並涉及到反壟斷(特別針對國有企業),加強環保,維護勞工權益等。這無形中提高了發展中國家加入談判的門檻,何况其中涉及種種棘手的政治問題。


滬自貿區回應歐美「繞着中國談」

除歐美跨大西洋自貿區的談判,歐盟還在東亞積極推動雙邊自貿區的談判:與韓國、新加坡談判已結束,與馬來西亞、日本談判正進行中,而即將準備與越南、台灣舉行談判。此外,歐盟與印度的自貿區談判也早於2007年啟動。但迄今為止,歐盟並未表露與中國進行自貿區談判的意向。歐美這種「繞着中國談」的談判策略除去大國競爭的考量,也是由於中國政治體制和法律系統透明性和開放性不充分所致。其實大家心知肚明,面對歐美的「東西夾擊」,中國遲早是要走上談判桌的。問題是何時談?怎麼談?


9月29日正式掛牌的上海自貿區,正是對此新一輪自由貿易大潮的積極回應,既在敏感領域(如放寬金融管制,允許外資進入通訊、文化產業)進行了大膽探索,又留有餘地。一旦上海自貿區的試驗成功,中國對於加入TPP自貿區的談判會更有底氣。若是試驗不盡如人意,對整個經濟體的風險也在可控範圍內。


寧可大膽加入貿易全球化

除了促進貿易,上海自貿區的設立亦有對內示範成分。解讀自貿區的新政,不難看出新一屆政府對大力發展服務業,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市場改革的決心。就12年前中國加入世貿的經驗來看,開放倒逼改革未必不是一條出路。


如果TPP、TTIP自貿區談判達成,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世界貿易規則、標準和格局。發達國家主導制定的知識產權、勞工保障、環保標準等方面的新規則,勢必提高非自貿區成員國的進入門檻;另一方面,由於自貿區對內開放、對外封閉的特徵,會對區外經濟體構成更高的壁壘,會大大削弱非成員國的貿易競爭力。這是WTO建立以來新一輪升級版的貿易全球化,而全球化,其實就是別無選擇。置身於其中的每一方都會或多或少、或主動或被動地被裹脅前行。與其視之為洪水猛獸,不如大膽上路,與老虎一同來一次奇幻漂流。


辛亞

作者是國際貿易項目官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