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與政府整體管治以至教育局涉及的事務相比,北區幼稚園學額問題,原本只屬小事一樁,但是擾攘超過一個星期,不僅家長仍然忐忑不安,連學額是否足夠,教育局的說法仍然未能取信於民。檢視此事迄今搞得亂七八糟,教育局要負全部責任,並暴露三大問題:
(1) 後知後覺,未能及早洞察掌握事態的嚴重程度;
(2) 在家長躁動之後,教育局推出學額足夠的數據估計,被質疑有漏洞,現已證明估算錯誤;
(3) 教育官員知道估算錯誤之後,不單未有對公衆坦誠交代,反而企圖文過飾非,含混過關。
今次事件暴露教育官僚的顢頇無能,而吳克儉的領導能力與教育局長的基本要求,顯然存在較大差距。
教育局錯估假設
反映官員顢頇無能
九龍塘一些幼稚園出現排隊領取報名表人龍,司空見慣,而由去月底至本月初,屯門、上水等一些屋邨幼稚園,亦出現家長提早幾日排隊領取報名表,更有人搭起帳篷,準備長時間輪候。事態發展顯示,只要稍為認識雙非、單非學童對資源構成壓力的人,都知道跨境學童最多的北區,將會掀起一場幼稚園學額爭奪戰,有適齡子女的本地家長必然動員起來,追逐學額。家長躁動,傳媒廣泛報道,但是教育官員缺乏敏感度,未認真應對,僅泛泛空談,對穩定人心毫無幫助,反而激化了家長的恐慌,空群而出加入排隊人龍,發展至周日有數百名家長遊行,要求優先照顧本地學童,中港矛盾一觸即發。
事態擾攘約一個星期之後,本周一,吳克儉局長才首次表示北區幼稚園學額足夠,說預計2014/15年度入讀K1的學童為4000個,有「3900多、4000個學額左右」供應,云云。檢視有關過程,說明教育局對事態之後知後覺。
至於教育局錯誤估算,是指吳克儉所謂學額足夠,教育界的立法會議員葉建源對其估算提出質疑,吳克儉卻無法清楚解釋學額供求數字如何計算,以及援引的假設是否合理,僅表示數字由精算師推算出來。學額是否足夠,關乎專業教育規劃,政府賴以決定採取什麼措施應對,所以,數據至關重要,吳克儉身為局長,卻對學額數據不大了了,不能接受。
有關數據的其後發展,說明援引的假設脫離現實,反映教育官員敷衍馬虎,有胡亂造數之嫌;而吳克儉未察覺問題,運用問題數字,以為可以說服公衆,不過,即使如吳克儉所說學額「啱啱好」,在動態爭奪中,因為容許一名學童同時報讀超過一所幼稚園,肯定會出現學額錯配情况,吳克儉未慮及此,顯示他的領導能力和對政策的掌握,都有問題。
後知後覺和錯誤估算是能力問題,教育官員在明知錯誤之後,不肯實事求是,坦誠面對,反而文過飾非,意圖含混過關,這種態度,更應該受到鞭撻。教育局對北區跨境K1學童人數推測,原本根據2012/13學年的比率推算出來,即是適齡雙非和單非兒童,會有6.8%來港入讀K1,其中有57%選擇北區幼稚園。葉建源的質疑,主要是教育局的假設忽略了跨境兒童來港逐年遞增,由2008年3.3%增至2012年的6.8%,按此遞增趨勢,他認為2014/15年度跨境學童會達到8%或9%。
主政教育一年多
吳克儉未見進步
教育局對葉建源的質疑,起初透過非正式渠道反駁,例如以消息人士方式向傳媒「放料」,指出葉建源質疑的不合理之處。但是對的錯不了,錯的對不了。教育官員知道在事實面前撐不下去之後,前晚悄悄地調整數據,把適齡來港入讀K1的雙單非學童比例,由6.8%上調至7.7%,不過,同時調整跨境學童入讀北區幼稚園的比例,由57%下調至50%,變相承認當初估計錯誤。如此一加一減之後,明年北區入讀K1的跨境學童和本地學童,估算數字依然是4000個。
教育局的最新估算,調整了兩個比例數字,加入了趨勢因素,維持原來4000個的估算,即是需求與供應「啱啱好」,使人懷疑此舉只為堅持其一貫正確。不過,既然有錯估前科,則最新數據是否可信,就有合理懷疑。教育局有什麼措施,確保北區學額分配「啱啱好」,尚不知曉,萬一低估入學需求,以教育官員目前的心態,後果會十分嚴重。更值得關注的是,教育官員只隱身認錯,不肯光明正大交代,取態缺乏誠意與承擔,揭示教育官員的官僚實質,尤其使人不安的是,百年樹人大業由這些人主導,教育事業的發展看不到樂觀的理由。
去年國民教育科事件,吳克儉應對得一塌糊塗,當時還有剛就任未熟悉情况,或事涉中央未能及時果斷處理等藉口,但是一年多下來,他的表現未見進步。今次北區幼稚園學額事件,實質只是學額分配,透過一些管理措施就可以妥善處理,但是如斯小事,吳克儉從認知問題、掌握問題,到具體操作和應對處理,都完全使人不敢恭維,他的能力和領導力,顯然與局長的基本要求相去甚遠,現在更發展至文過飾非,使人十分失望。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1) 後知後覺,未能及早洞察掌握事態的嚴重程度;
(2) 在家長躁動之後,教育局推出學額足夠的數據估計,被質疑有漏洞,現已證明估算錯誤;
(3) 教育官員知道估算錯誤之後,不單未有對公衆坦誠交代,反而企圖文過飾非,含混過關。
今次事件暴露教育官僚的顢頇無能,而吳克儉的領導能力與教育局長的基本要求,顯然存在較大差距。
教育局錯估假設
反映官員顢頇無能
九龍塘一些幼稚園出現排隊領取報名表人龍,司空見慣,而由去月底至本月初,屯門、上水等一些屋邨幼稚園,亦出現家長提早幾日排隊領取報名表,更有人搭起帳篷,準備長時間輪候。事態發展顯示,只要稍為認識雙非、單非學童對資源構成壓力的人,都知道跨境學童最多的北區,將會掀起一場幼稚園學額爭奪戰,有適齡子女的本地家長必然動員起來,追逐學額。家長躁動,傳媒廣泛報道,但是教育官員缺乏敏感度,未認真應對,僅泛泛空談,對穩定人心毫無幫助,反而激化了家長的恐慌,空群而出加入排隊人龍,發展至周日有數百名家長遊行,要求優先照顧本地學童,中港矛盾一觸即發。
事態擾攘約一個星期之後,本周一,吳克儉局長才首次表示北區幼稚園學額足夠,說預計2014/15年度入讀K1的學童為4000個,有「3900多、4000個學額左右」供應,云云。檢視有關過程,說明教育局對事態之後知後覺。
至於教育局錯誤估算,是指吳克儉所謂學額足夠,教育界的立法會議員葉建源對其估算提出質疑,吳克儉卻無法清楚解釋學額供求數字如何計算,以及援引的假設是否合理,僅表示數字由精算師推算出來。學額是否足夠,關乎專業教育規劃,政府賴以決定採取什麼措施應對,所以,數據至關重要,吳克儉身為局長,卻對學額數據不大了了,不能接受。
有關數據的其後發展,說明援引的假設脫離現實,反映教育官員敷衍馬虎,有胡亂造數之嫌;而吳克儉未察覺問題,運用問題數字,以為可以說服公衆,不過,即使如吳克儉所說學額「啱啱好」,在動態爭奪中,因為容許一名學童同時報讀超過一所幼稚園,肯定會出現學額錯配情况,吳克儉未慮及此,顯示他的領導能力和對政策的掌握,都有問題。
後知後覺和錯誤估算是能力問題,教育官員在明知錯誤之後,不肯實事求是,坦誠面對,反而文過飾非,意圖含混過關,這種態度,更應該受到鞭撻。教育局對北區跨境K1學童人數推測,原本根據2012/13學年的比率推算出來,即是適齡雙非和單非兒童,會有6.8%來港入讀K1,其中有57%選擇北區幼稚園。葉建源的質疑,主要是教育局的假設忽略了跨境兒童來港逐年遞增,由2008年3.3%增至2012年的6.8%,按此遞增趨勢,他認為2014/15年度跨境學童會達到8%或9%。
主政教育一年多
吳克儉未見進步
教育局對葉建源的質疑,起初透過非正式渠道反駁,例如以消息人士方式向傳媒「放料」,指出葉建源質疑的不合理之處。但是對的錯不了,錯的對不了。教育官員知道在事實面前撐不下去之後,前晚悄悄地調整數據,把適齡來港入讀K1的雙單非學童比例,由6.8%上調至7.7%,不過,同時調整跨境學童入讀北區幼稚園的比例,由57%下調至50%,變相承認當初估計錯誤。如此一加一減之後,明年北區入讀K1的跨境學童和本地學童,估算數字依然是4000個。
教育局的最新估算,調整了兩個比例數字,加入了趨勢因素,維持原來4000個的估算,即是需求與供應「啱啱好」,使人懷疑此舉只為堅持其一貫正確。不過,既然有錯估前科,則最新數據是否可信,就有合理懷疑。教育局有什麼措施,確保北區學額分配「啱啱好」,尚不知曉,萬一低估入學需求,以教育官員目前的心態,後果會十分嚴重。更值得關注的是,教育官員只隱身認錯,不肯光明正大交代,取態缺乏誠意與承擔,揭示教育官員的官僚實質,尤其使人不安的是,百年樹人大業由這些人主導,教育事業的發展看不到樂觀的理由。
去年國民教育科事件,吳克儉應對得一塌糊塗,當時還有剛就任未熟悉情况,或事涉中央未能及時果斷處理等藉口,但是一年多下來,他的表現未見進步。今次北區幼稚園學額事件,實質只是學額分配,透過一些管理措施就可以妥善處理,但是如斯小事,吳克儉從認知問題、掌握問題,到具體操作和應對處理,都完全使人不敢恭維,他的能力和領導力,顯然與局長的基本要求相去甚遠,現在更發展至文過飾非,使人十分失望。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