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智傑﹕香港民主的大考驗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12日 06:35
2013年10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我愈來愈覺得,香港民情如何反制菲國對我們的侮辱,以及所謂「反赤化」的集體情緒將如何繼續發酵,是對香港步向民主社會的重大考驗。其對香港民主發展的意義,甚至將較佔領中環、公民提名、功能組別等爭議來得深刻和沉重。


菲國總統漠視港人痛苦、淡化菲方於人質事件上的無能、失責,無疑讓人憤慨。不過,把事件的責任轉移至在香港工作和生活的菲傭,則是對港人情緒和公民素質的重大考驗。我明白,若不對菲國實施經貿制裁,實難迫使這對港人痛苦、受害人合理訴求若無其事的所謂總統正視自己的責任。不過,憤怒和含冤的情緒,是容易滋生復仇和悲情的心態,一旦爆發、催生,則會難以收拾。


如何反制菲國

香港政府被菲國多番愚弄,大概在人質事件上已束手無策;但公民社會作為整合民間力量的重要平台,則應在香港民情正在醞釀變化的轉捩點上,發揮力量。當下,我很難預料香港民情在制裁菲國一事上的走向。假如提出制裁的民間意見能有理有節:提出如何分階段落實不同的經貿反制(避免只是針對菲傭)、向市民以至國際社會解釋反制措施乃迫不得已的暫時之舉、回應歧視的指控,甚至希望菲傭團體協助港人游說菲國政府,促使他們的總統盡快平息香港民憤,則是公民社會之幸。不然的話,有關經貿反制菲國的討論,恐怕將會成為一場以公義為名(一方以為港人申冤之名出師、另一方則以種族歧視作出指控) 的社會大撕裂。


在如何反制菲國的爭議不斷之際,香港公民社會亦為了「反赤化」的議題互相攻訐。誠然,港人的生活因跨境需求(奶粉、學位等各公共服務)受到影響,怨氣冲天,但把香港的房屋、土地和城市規劃問題集中歸咎於內地來港移民和內地遊客,明顯地亦過於粗疏。作為整合民間力量的公民社會,到目前為止,似乎未有發揮緩和族群矛盾的功能,反過來成為民氣用以發泄怨恨的平台。最近,一位內地女生不幸因車禍而命喪香江,但網上竟有香港人(還是自稱香港人?)為此歡呼……看到此情景,我覺得,香港真的病了。


所謂「反赤化」集體情緒

香港民主化的步伐,最堅實的基礎,是一個強大、有素質的公民社會。一樣米養百樣人,我們無可能要求每一位市民都是模範生;於是,我們需要一個能整合不同民間力量、平衡不同私利與公益的公民社會群體。這是民主社會最堅實的基礎,最重要的防線。取消所有功能組別、落實公民提名、一人一票「真普選」,最終目的都是希望把社會交託於香港公民社會,透過政黨輪替執政。假如公民社會無力領導民情,撫平民間矛盾,那香港民主化的前途,只怕仍是未如理想。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