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預測的真義,在於掌握趨勢,洞燭先機,認清問題,及早準備。因此預測必須客觀、務實,教育規劃中的預測尤其如此。唯有這樣,才可以確保教育政策能對準問題,解決問題。不幸的是,近期教育局在北區幼稚園的學額需求所作的預測,已淪為錯誤決定的護航和藉口,成為決策不濟的一塊遮羞布。
在北區幼稚園學額短缺的問題上,教育局一直不肯向公眾披露相關數據。直至事情鬧大了,教育局便力圖安撫北區居民,說該區幼稚園學額是充足的,同時開始披露部分數據,力指民間團體(包括教協和民主黨)的推算方式有誇大之嫌。每一次,無論教育局如何調整計算方法,其結論總是:北區幼稚園K1的學額剛好滿足需求,居民不用擔心!
筆者10月10日於《明報》撰文〈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為何教育局的預測大錯特錯?〉,批評教育局的估算沒有考慮跨境比率不斷提高的趨勢,以2012年的數據直接套入2014年,因此嚴重偏離事實。
統計偽術
事實勝於雄辯,該局也無法不在事實面前低頭,於是馬上修改有關數字,把跨境童來港就讀K1的比率,由本來維持兩年不變的6.8%,改為2014學年的7.7%,足足增加了近一個百分點,承認了跨境比率不斷提高的趨勢。可是,教育局一方面提高跨境比率,另一方面卻同時調低跨境童入讀北區K1班的比例,由57%下調至50%。左手調高,右手調低,教育局變戲法的結果是:北區學額4000,需求仍是4000,剛剛好,居民不用擔心!
可是,大家都會問:憑什麼作這樣的調整?為什麼總是剛剛好?
答案很簡單,這是「統計偽術」。無論57%也好,50%也好,這個數字所顯示的,並非跨境童的需求,而是最終能夠進入北區讀K1的學生數量的結果。打個比方,某巴士線載客上限100人,由A區出發,通常接載70乘客;再途經B區,在B區等車排隊的有400人,故只能用盡餘額接載B區的30位乘客。B區居民向政府投訴需求無法滿足,當局卻反過來利用B區的乘客只有30位的事實,「證明」已經滿足其需求。試問居民能服氣嗎?
如果2014學年北區K1學額只有4000個,那無論需求有多大,就讀於北區K1學生人數必不能多於4000人,多出的需求就只能轉到鄰近其他地區入學。當跨境學童愈來愈多,北區無法滿足之後,大量跨境童唯有轉到元朗、屯門、大埔入學,北區所佔的份額當然隨之而下降。試看附表,就可見:
●整體跨境K1生數字不斷大幅增加;
●北區最初幾乎包攬全部跨境童,近期增幅放緩,因為學額已經飽和;
●其他鄰近各區跨境童人數及比率不斷增加;
●北區佔全部跨境童比率不斷下降。
種種迹象都有力地顯示,這是典型的「滿瀉效應」(Spillover effect)。如果北區佔全部跨境童的比例果然由2012年的57%進一步下降至50%,只能說明北區無法容納跨境生的「滿瀉效應」已經愈來愈嚴重!
滿瀉效應
可恨的是,教育局只會跟我們玩數字遊戲。它把北區4000學額減去本地需求,得出最高跨境生的容量,再除以全部跨境生人數,得出北區所佔的比例,然後竟然回過頭用這個比例乘出北區的跨境生的「學額需求」!然而,這怎麼會是真正的學額需求呢?這只是一種「循環論證」,是當局擺弄數字的結果。
這是「文過飾非,意圖含混過關」(《明報》社評語),是典型的結論先行,然後操弄統計數據以誤導市民支持其結論的伎倆。教育局這樣行事,如何能取信於市民?如何能令北區和鄰近地區的居民安心呢?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教協總幹事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