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顛覆全家福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13日 06:35
2013年10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從前拍攝全家福,地點在傳統影樓,背景是園林景致、淙淙流水,配以天花水晶燈、羅馬式噴泉、豪華沙發,長輩坐正中,其餘家族成員論資排輩的各安其位,待攝影師數「一二三」,咔嚓……記緊不要合上眼睛。


全家福所承載的,除了記錄當下一刻一家人的齊齊整整,還是一代人,甚至是社會記憶。


「攝影」與「家庭」之間,自有深層意義。


曾著書研究攝影藝術的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指出「攝影擁有令本來平平無奇的生活變得「莊重」和「永恆」﹙solemnizing and immortalizing﹚的功能」(Photography: A Middle-brow Art,1990)。


家庭照片記錄一家人的瞬間永恆,照片愈拍愈多,家庭成員在看照片與被看之間,家人之間的連繫也由此凝聚起來。


傳統的家庭照有助加強家庭的凝聚力,但隨着社會發展,從前的大家族變成小家庭,離婚率上升,人口老化等問題,傳統的「家庭」觀念也受到衝擊,今天的家庭照相與家庭定義,亦變得更浮動。


這世代,「家」是什麼?

香港攝影節的「300家」攝影展,現正展出十二位香港攝影師鏡頭下的「家庭」,不論在拍攝對象、拍攝手法、拍攝的timing等都走出傳統的框框,嘗試以不同角度拍攝香港當下家庭的形態。參展作品中,有大家族全家福,如梁家泰以四代同堂的家庭作為拍攝對象,相中洋溢着中國人嚮往的「一家人齊齊整整」的福氣,有人據此再延伸出溫馨與甜蜜的取鏡,同時又有不少迥異於傳統觀念中的「家」的演繹,譬如﹕


●Rambo與Lorraine拍攝南丫島上不同的家庭面貌,本地或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

●急急子與岑嘉豪拍攝家族經營的小店;

●余偉健拍攝武館師傅及一眾徒弟一字橫排的合照,師徒之間縱然沒有血緣關係,其剛勁之勢,令人感到他們同屬一家;

●陳巧真走上街頭拍攝以街頭為家的露宿者;

●練錦順化身影樓攝影師,將醫院的寧養中心作為拍攝末期病患者與家人合照的背景,令人想到我們的「家」究竟在哪裏?

●最「玩嘢」的是李錦棠Roy Lee,他參照傳統「全家福」的模式,一家人神情肅穆、坐定定影相;

●麥兆豐的「相中相」探討現代家庭是如何對待、擺放他們的家庭照。


他說,全家福是為了「褪色」

攝影師李錦棠(Roy Lee)特意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家人到影樓拍全家福的風格,重新注入今日社會的新家庭面貌。拍攝初期,他的拍攝對象本來亦多是以夫婦或兩大兩細﹙父母子女﹚為主。但拍攝至中後期,他也開始重新想像「家庭」的定義︰「相片之中有位藝術家朋友,他說他的家庭partner就是他的相機!現代都市人定義『家庭』,有着不同的意義。」他以為,家庭的基本定義是有血緣關係,但漸漸發現都市人因着生活空間狹小、個人私隱等種種原因,難以與家族成員一起生活。


吸引記者注意的是攝影師兩張同性友人合照,「不要將這兩張照片說成『同性家庭』合照吧。相中人是我朋友,但我也沒問清楚她們的關係。你可以說她們是『金蘭姐妹』,但把她們說成是『同性家庭』,在香港現時『泛道德』的社會氣氛底下,並不合適」Roy 說。但她們知道這次是拍家庭合照的嗎?「邀請她們的時候是說影family portrait,朋友聞言便答︰咁我叫埋阿邊邊個。情况就是這樣。朋友之間,在這個話題上,我傾向模糊化處理。」


預早褪色

「另外,我也特意將這批照片弄出『褪色』的效果。這次模仿傳統影樓拍攝全家褔的風格,是因為我覺得即使是傳統的『全家褔』,擺放一百年、二百年之後,最終都會褪色。家人之間的相處,最終只會藏於人的記憶之中。於是我『預早』將相片褪色,顯示全家福最終只是fade out的memory。」他希望這些事先張揚的褪色全家福,能令讀者反思全家福的意思,以及與家人的關係。


他說,全家福不止血緣

麥兆豐在展覽的作品之中,是一幅又一幅的「相中相」——來自不同家庭的成員,展示他們藏在手提電話、數碼相架和iPad的相片,也有一兩位手舉全家福硬照。他最希望藉着這次展覽,看看現代家庭是如何陳列、處置他們的「全家福」。


寵物與良朋

在他的照片之中,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有「準全家福」——相中媽媽還是頂着大肚子,手機顯示的嬰兒的超聲波圖!當中有一張是兩夫妻與寵物鸚鵡的合照,也有一張是三名以姐妹相稱的少女「全家福」。「邀請那對夫妻時拍攝家庭照時,他們提議帶埋鸚鵡到公園去拍照,他們將牠視為子女。」現在不是有很多家庭寧養動物,不養小孩嗎?


「跟很多少年人提到與『家人』合照,他們都不想叫真正的家人出來,反而會叫朋友一起拍照。相片中的三位少女,她們真的互相稱呼為『大家姐』、『二家姐』。年輕一代有很多人會覺得朋輩比起有血緣關係的家人還要親。」麥兆豐說他其實無意推翻或顛覆約定俗成的「家庭」觀念,只是希望大家對不同的「家庭」有更大的包容性。


他說,全家福捕捉「不美好」

拍攝全家福,過去的慣性總是記錄人生美好的一刻。於是,對於一班住在醫院寧養中心的臨終病人來說,拍照就變成是一種忌諱——誰不知道攝影要記錄的是生命,但要你在我的生命快要結束前來提醒我嗎?


練錦順選擇去為寧養中心病人拍照,目的是為他們留個回憶。「起初不少病人說︰『病到咁仲有咩好影?』」他們都忌諱病容被拍下,怕不好看。


消逝留不住

拍攝過程中,他出入醫院多次。「記得在開始拍全家福之前,有位病人的媽媽跟我說︰『我的女兒﹙病患者﹚很希望可以穿著畢業袍拍照,她快要畢業了。你可否幫我借一套袍來給她拍照?』到我再次到醫院的時候,那裏的姑娘跟我說︰『那件畢業袍,你不用去找了。』我當堂也着呆了。原來生命的消逝就是這樣令人措手不及。」


直至他為十多個家庭完成拍照後,至展覽開始前,相片中已有兩位病人離世。


其中一名病友,現實生活中孑然一身,最後找來他最親近的醫護人員跟他一起,拍成全家福。「有血緣關係的自然會成為一家人,但維繫一家人的是否只有血緣關係?我們的情感寄託對象,也不只限於有血緣關係的人。」


字典說,家庭是……

很容易從《國語辭典》之中找到「家庭」的定義︰「以婚姻、血緣、收養或同居等關係為基礎而形成的生活單位。」但現實世界中,家庭的定義似乎被這個定義狹小,或更複雜。


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從「家」字本身可以窺出一二。中國字「家」,是指屋內飼養着一頭豬,是人的居所。至於「家庭」二字,最早可見於梁王僧孺「事顯家庭」的句子,意指某種空間;至北魏高允《徵士頌》中的「怡怡昆弟,穆穆家庭」這一句中,「家庭」的意思就是一家人。所以家庭的意義,可指居所中的某種空間,也可指特殊關係的群體。


在中國社會之中,家庭的連繫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其實不單是中國,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十六條第三章也提出︰「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會單元,並應受社會和國家的保護。」


「住戶」概念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說,官方經常以「住戶」的概念代替「家庭」,「『住戶』是比較容易理解,因為是按登記地址中的居住人口便是。」但說政府對「家庭」完全沒有定義也是不可能的,「都是按常用以血緣、姻婚或領養去理解」,然後「功能性」地制訂房屋政策、福利政策等,與歐洲國家會以「兒童」、「老人」或「家庭」為政策方針截然不同。


「300家」攝影展覽

展覽日期︰即日至11月3日(日)

開放時間︰上午10:00至下午8:00﹙星期一休息﹚

地點︰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李惠利﹚新界將軍澳景嶺路3號

文 蔡琇莹

圖 林俊源、受訪者提供

編輯 方曉盈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