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健康
詳情#
【明報專訊】暗黑、巖巉,該是尖沙嘴海防道臨時街市及熟食中心給人的印象。
路人匆匆走過,但總過門不入。
是鬧市的一道行車天橋,保護了橋底下半個海防道臨時街市及熟食中心,暫免於受地價狂升的吞沒。
不過,因着「臨時」之名,三十五年來這個街市傳過多次要清拆的消息,前景如何,依然未明。
天橋底下的街市及熟食街市,燈光昏暗,但衣著光鮮的名店售貨員、sales與穿着傳統服裝的南亞裔居民,每天都在這裏穿梭,各取所需。
天橋底下,自有一道獨特的風景。
三十多年來,海防道上的商店生生滅滅。從八十年代起,滿街是做遊客生意的攝影器材、鐘表、珠寶及皮具皮鞋等小店;至九十年代末變成便利店、化妝品店,還有第一代葡撻店、許留山和街頭小吃……直至近三兩年,由大型著名品牌經營、連租三四個舖的珠寶首飾、鐘表、時裝店雄霸街頭街尾。連便利店也難以立足,可想而知貴租之難捱。就如街市熟食中心茶檔的老闆娘所說,這條街,現在「買罐汽水、買粒糖都難」!
天橋守住鬧市喘息地
唯有路旁那個承着天橋之蔭,隱沒於高樓大廈人來人往的鬧市間的一個海防道臨時街市。雖然它外邊的垃圾站及陰暗的環境總令人卻步,但內裏有花店、水果店、士多、鮮肉蔬菜等舖頭,也有價格較商場及其他食肆相宜的熟食中心——至少一百元可以吃到一日三餐。街坊、售貨員、酒店地產金融美容從業員的吃喝,都靠這裏了。
「唔係條天橋,呢個街市無咗好耐啦。」三代經營水果蔬菜店的陳先生一句道盡這條天橋成為這一小片鬧市喘息地的庇蔭。一九七八年,政府為了整頓市容,於是將北京道一號及現時港鐵站九龍公園出口一帶的小販檔遷移到這個天橋旁邊的海防道臨時街市和熟食中心。也多虧這條天橋,以及街市的「臨時」二字,令這些祖傳檔口還未至於被區內狂飈的租金吞沒。
尋寶人﹕回教徒與本地食家
近三十年來,尖沙嘴區內的住宅或商住大廈,漸漸變成商業大廈或商場,原先住在區內的居民都搬離此地。於是海防道的街市檔口亦有所變化——本地華人日常所需如豬肉、活家禽及鮮魚檔等,通通在這個街市消失。反而剩下的由南亞裔回教徒經營的清真肉店﹙Halal meat shop﹚以及蔬菜檔,頓成了這個街市的賣點,不論回教徒或本地食家,都愛到這裏尋寶。
今期邀得巴基斯坦籍的Auntie Arjumand,帶我們逛逛她購買日常食物的街市。她家住大圍,但每星期都會與同鄉「夾定」所需的肉類,然後打電話到這裏order買牛羊肉。她說,有時候到佐敦帶領由巴籍婦女組成的Hidden Women互助小組,又或經過九龍清真寺,便會順道走到走海防道街市買餸回家。沿着她的生活軌迹,可以想像有不少穆斯林,都會以九龍清真寺、重慶大廈及美麗都大廈,以及這個專賣清真肉類及蔬菜的街市為生活中心。這個「金三角」也可視之為一個本地的「穆斯林生活圈」。
清真肉店 Chakwal Meat Shop
穆斯林屠夫 宰牛有堅持
平日經過街市內的清真肉店,站着滿面鬍子、身形龐大的巴籍店主店員,一般本地的主婦未必夠膽量去問價錢。住在大圍的Auntie Arjumand是海防道臨市街市Chakwal Meat Shop的熟客,她通常會以電話訂購一星期的肉類,由肉檔免費送貨。她最愛買有骨的牛肉來煮餸。
Chakwal店內掛着不少回教經文。不知是因為人流少、近門口空氣流通還是回教徒都注重衞生,肉店附近的地板乾爽,也沒有傳出陣陣肉羶味。
唸經 割頸 放血
操一口流利廣東話的老闆Asif,自父親一代已在街市經營肉店,售賣清真牛肉、羊肉及冰鮮雞。他認真地解釋「清真」肉類的意思﹕宰牛的屠夫一定要是非常注重清潔的穆斯林,劏之前要唸一句經文,劏的時候要手起刀落一刀割頸,將血放乾淨。因為他們相信血液中帶有細菌,視之為不潔。上水宰房每天凌晨時分,都會預留位置先讓這穆斯林屠夫執行割頸程序,然後將牛交由本地屠夫切割。
「清真肉類任何人都可以吃的,不只是回教徒。很多識食的中國人也說我們的牛肉沒有羶味,亦較『乾水』。」Asif 說,二三十年來,區內最大的改變是聚居的南亞人及清真餐廳愈開愈多,重慶大廈的餐廳會跟他們買貨,而逢周五很多回教徒到清真寺做完禮拜後,也會順道過來買餸,所以生意也能維持,「搵夠人工啦!」他謙虛地說。
Asif 每星期開舖七天,星期日下午兩點後休息。他每早八點開舖,七八點收舖,有時收工還會揸車到周圍送貨給同鄉,才回到錦田的家,非常勤快。他說下星期(十月十六至十八日)是回教徒的宰牲節(Qurbani,又稱古爾邦節),回教徒會買牛肉、羊肉或駱駝肉送給朋友及窮人,將會非常忙碌,節後才會休息一兩天。
聯藝花店
花店七變二「你話好唔好景?」
街市入口的檔口多數是花店,據說是希望以花香招徠顧客。聯藝花店的張笑群說她們的舖頭當年就在港鐵站出口附近,至一九七八年港英政府要「整頓」市容,所以將他們安置在這個「臨時街市」,轉眼三十五年。
「以前這裏的花店有七個老細打理,現在只剩我與隔離檔口兩個。咁你話好唔好景?」七個只能活兩個,你是其中之一,那算是「好景」吧?「我算仲有生意啦,但整個社區就麻麻地。」鮮花,是奢侈品,不是必需品,花店生意的起落,也令她盡見這個社區變遷。「從前漢口道、廣東道有很多住宅的,現在都被收購來建商廈啦!十年前這裏有很多保險、金融公司熟客,他們很多都捱不住貴租搬走了。」她覺得這區最大的改變是連超級市場也「升呢」,「即係一個橙街市賣三蚊;那裏要賣五蚊的高級超市啦!」平民生活在尖沙嘴,可能只能退至天橋旁這暗黑的一角。
廣合隆水果店
水果店東信「臨時」總有盡頭
廣合隆的陳先生說,自他外公一代便在尖沙嘴不同地方賣水果,後來搬到北京道的九龍街市,至一九七八年再搬到來這個「臨時街市」。「近年好一點,每次跟食環署更新合約都有兩年期限,之前總是半年、一年的續約。」雖然「臨時」狀態已有三十多年,但他相信這個「臨時」總會有盡頭,「相信十年內,這裏將不會存在。」
對於他來說,這個街市甚至區內的轉變,是變得愈來愈多元化。「從前重慶大廈、美麗都大廈都是華人聚居的。這個街市的商戶起初都以中國人為主,有豬肉檔、活雞、活魚檔口,現在反而像重慶大廈的延伸。」他說。隨着社區發展,尖沙嘴變成商業區,新一代的人也往外區居住,反而南亞裔人漸漸在這裏落地生根,開枝散葉,豐富了這個社區的文化面貌。
建興號士多
連鎖店買不到的地道零食
說好了待黃小姐與妹妹吃過午飯便做訪問,但吃過飯後她馬上又忙着將一箱又一箱的飲品放入雪櫃。這個雪櫃的歷史已有四十多年,「修理一次要四五千蚊,同買新的差不多,但新雪櫃的高度不對。」這間建興號,就是在天橋下方,樓底較矮。這原先是她叔叔的店,因老闆年邁,現在由黃小姐一家打理。
熟客仔午後自來
建興號賣的與一般士多無異,汽水、蒸餾水、啤酒、餅乾、涼果,較特別的有烈酒(竹葉青、雙蒸、三鞭酒等)、勞工手套及毛巾。午後時段也特多地盤工人、酒樓師傅走過來小吃作下午茶。有工人說他特別從海運大廈走過來——他沿路走來幾乎沒有便利店。即使有,建興號一瓶水、一包餅乾總比連鎖店便宜,一樽一點五公升水才賣七元。士多還在售賣一列系本地製作的涼果「黃菓」﹕「係呀,沙田有個伯伯自己做的。佢話唔做嘞,叫我哋入定多啲貨。寫字樓啲靚女好鍾意食的。」估不到這些「口立濕」還有強大的市場作後盾。在地價超強的尖沙嘴買一包三元的話梅,應該是說易不易。
能吸引附近工作的熟客,除了價錢平,還有貼心服務。「頭先要你等真係唔好意思,但我一定要預早將飲品放入雪櫃,客人來買下午茶飲品才會夠凍!」黃小姐說。這就是天橋躉旁士多的生存之道。
發興茶檔
茶檔客勞動階層變西裝友
海防道臨時街市內裏也有熟食中心,其實有不少傳媒報道過裏面的豬扒麵與咖央多,但很多人看到街市內裏燈光昏暗路又窄,走到街市那個「小心碰頭」位置便會自動退出。其實熟食中心在北京道有另一個入口的,而最近入口的發興茶檔便曾是海防道路邊的排檔。
從大馬華僑承傳咖央製法
「從前海防道很寬闊的,可以雙線行車。的士、貨車會泊在路旁,交更抹車,然後過來茶檔飲茶。」發興茶檔的老闆娘馬太說,這個檔在她老爺一代開始經營。現在她與丈夫加上三名兒子,一家人胼手胝足打理茶檔。「從前的食客多數是背心或打赤膊的勞動階層,通常都粗口爛舌,會『棟高腳』坐。現在多附近的售貨員、金融地產業的,客人多是穿西裝制服的,較為斯文。」客人的改變,側寫了尖沙嘴的演變。
發興茶檔的招牌仍然寫着「各式西餅」,但現在他們沒賣西餅,著名的卻是咖央多士。「咖央是我們自己做的。是老爺從一個馬來西亞華僑伙記身上學到的,製法也就流傳下來。每次造要燉兩小時,過程非常繁複,想過買現成的,但味道又及不上。」馬太說。發興的自製咖央多士及配一杯熱檸茶,賣二十一元。
熟食中心內的排檔牌照是世襲制的,下一代若不繼承生意,便要將牌照交還政府。中心內也有好幾檔在沒有後人繼承之下而關門大吉。因着天橋的庇蔭下而得到生存空間與味道,不知道還可以「臨時」多久呢?
「歷史最悠久」的臨時街市
向食環署查詢設立「臨時街市」的原因,他們回覆說是「如公眾街市的所在地是以臨時撥地形式批與兩個前市政署以興建街市,該類街市便被稱為『臨時街市』」。臨時街市當年主要為遷置街上小販而興建的,由於街市設於臨時撥地地段,所以建築形式較簡單。街市內商戶眾口都說不久前曾與政府商討將街市「優化」,但現在裝修計劃仍只聞樓梯響。
現時食環署轄下共有四個臨時街市,分別位於油尖旺區、深水埗區、元朗區和荃灣區。其中油尖旺區的海防道臨時街市於一九七八年落成啟用,為現時「歷史最悠久」的臨時街市。
文 蔡琇莹
圖 劉竣陶
編輯 沈可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路人匆匆走過,但總過門不入。
是鬧市的一道行車天橋,保護了橋底下半個海防道臨時街市及熟食中心,暫免於受地價狂升的吞沒。
不過,因着「臨時」之名,三十五年來這個街市傳過多次要清拆的消息,前景如何,依然未明。
天橋底下的街市及熟食街市,燈光昏暗,但衣著光鮮的名店售貨員、sales與穿着傳統服裝的南亞裔居民,每天都在這裏穿梭,各取所需。
天橋底下,自有一道獨特的風景。
三十多年來,海防道上的商店生生滅滅。從八十年代起,滿街是做遊客生意的攝影器材、鐘表、珠寶及皮具皮鞋等小店;至九十年代末變成便利店、化妝品店,還有第一代葡撻店、許留山和街頭小吃……直至近三兩年,由大型著名品牌經營、連租三四個舖的珠寶首飾、鐘表、時裝店雄霸街頭街尾。連便利店也難以立足,可想而知貴租之難捱。就如街市熟食中心茶檔的老闆娘所說,這條街,現在「買罐汽水、買粒糖都難」!
天橋守住鬧市喘息地
唯有路旁那個承着天橋之蔭,隱沒於高樓大廈人來人往的鬧市間的一個海防道臨時街市。雖然它外邊的垃圾站及陰暗的環境總令人卻步,但內裏有花店、水果店、士多、鮮肉蔬菜等舖頭,也有價格較商場及其他食肆相宜的熟食中心——至少一百元可以吃到一日三餐。街坊、售貨員、酒店地產金融美容從業員的吃喝,都靠這裏了。
「唔係條天橋,呢個街市無咗好耐啦。」三代經營水果蔬菜店的陳先生一句道盡這條天橋成為這一小片鬧市喘息地的庇蔭。一九七八年,政府為了整頓市容,於是將北京道一號及現時港鐵站九龍公園出口一帶的小販檔遷移到這個天橋旁邊的海防道臨時街市和熟食中心。也多虧這條天橋,以及街市的「臨時」二字,令這些祖傳檔口還未至於被區內狂飈的租金吞沒。
尋寶人﹕回教徒與本地食家
近三十年來,尖沙嘴區內的住宅或商住大廈,漸漸變成商業大廈或商場,原先住在區內的居民都搬離此地。於是海防道的街市檔口亦有所變化——本地華人日常所需如豬肉、活家禽及鮮魚檔等,通通在這個街市消失。反而剩下的由南亞裔回教徒經營的清真肉店﹙Halal meat shop﹚以及蔬菜檔,頓成了這個街市的賣點,不論回教徒或本地食家,都愛到這裏尋寶。
今期邀得巴基斯坦籍的Auntie Arjumand,帶我們逛逛她購買日常食物的街市。她家住大圍,但每星期都會與同鄉「夾定」所需的肉類,然後打電話到這裏order買牛羊肉。她說,有時候到佐敦帶領由巴籍婦女組成的Hidden Women互助小組,又或經過九龍清真寺,便會順道走到走海防道街市買餸回家。沿着她的生活軌迹,可以想像有不少穆斯林,都會以九龍清真寺、重慶大廈及美麗都大廈,以及這個專賣清真肉類及蔬菜的街市為生活中心。這個「金三角」也可視之為一個本地的「穆斯林生活圈」。
清真肉店 Chakwal Meat Shop
穆斯林屠夫 宰牛有堅持
平日經過街市內的清真肉店,站着滿面鬍子、身形龐大的巴籍店主店員,一般本地的主婦未必夠膽量去問價錢。住在大圍的Auntie Arjumand是海防道臨市街市Chakwal Meat Shop的熟客,她通常會以電話訂購一星期的肉類,由肉檔免費送貨。她最愛買有骨的牛肉來煮餸。
Chakwal店內掛着不少回教經文。不知是因為人流少、近門口空氣流通還是回教徒都注重衞生,肉店附近的地板乾爽,也沒有傳出陣陣肉羶味。
唸經 割頸 放血
操一口流利廣東話的老闆Asif,自父親一代已在街市經營肉店,售賣清真牛肉、羊肉及冰鮮雞。他認真地解釋「清真」肉類的意思﹕宰牛的屠夫一定要是非常注重清潔的穆斯林,劏之前要唸一句經文,劏的時候要手起刀落一刀割頸,將血放乾淨。因為他們相信血液中帶有細菌,視之為不潔。上水宰房每天凌晨時分,都會預留位置先讓這穆斯林屠夫執行割頸程序,然後將牛交由本地屠夫切割。
「清真肉類任何人都可以吃的,不只是回教徒。很多識食的中國人也說我們的牛肉沒有羶味,亦較『乾水』。」Asif 說,二三十年來,區內最大的改變是聚居的南亞人及清真餐廳愈開愈多,重慶大廈的餐廳會跟他們買貨,而逢周五很多回教徒到清真寺做完禮拜後,也會順道過來買餸,所以生意也能維持,「搵夠人工啦!」他謙虛地說。
Asif 每星期開舖七天,星期日下午兩點後休息。他每早八點開舖,七八點收舖,有時收工還會揸車到周圍送貨給同鄉,才回到錦田的家,非常勤快。他說下星期(十月十六至十八日)是回教徒的宰牲節(Qurbani,又稱古爾邦節),回教徒會買牛肉、羊肉或駱駝肉送給朋友及窮人,將會非常忙碌,節後才會休息一兩天。
聯藝花店
花店七變二「你話好唔好景?」
街市入口的檔口多數是花店,據說是希望以花香招徠顧客。聯藝花店的張笑群說她們的舖頭當年就在港鐵站出口附近,至一九七八年港英政府要「整頓」市容,所以將他們安置在這個「臨時街市」,轉眼三十五年。
「以前這裏的花店有七個老細打理,現在只剩我與隔離檔口兩個。咁你話好唔好景?」七個只能活兩個,你是其中之一,那算是「好景」吧?「我算仲有生意啦,但整個社區就麻麻地。」鮮花,是奢侈品,不是必需品,花店生意的起落,也令她盡見這個社區變遷。「從前漢口道、廣東道有很多住宅的,現在都被收購來建商廈啦!十年前這裏有很多保險、金融公司熟客,他們很多都捱不住貴租搬走了。」她覺得這區最大的改變是連超級市場也「升呢」,「即係一個橙街市賣三蚊;那裏要賣五蚊的高級超市啦!」平民生活在尖沙嘴,可能只能退至天橋旁這暗黑的一角。
廣合隆水果店
水果店東信「臨時」總有盡頭
廣合隆的陳先生說,自他外公一代便在尖沙嘴不同地方賣水果,後來搬到北京道的九龍街市,至一九七八年再搬到來這個「臨時街市」。「近年好一點,每次跟食環署更新合約都有兩年期限,之前總是半年、一年的續約。」雖然「臨時」狀態已有三十多年,但他相信這個「臨時」總會有盡頭,「相信十年內,這裏將不會存在。」
對於他來說,這個街市甚至區內的轉變,是變得愈來愈多元化。「從前重慶大廈、美麗都大廈都是華人聚居的。這個街市的商戶起初都以中國人為主,有豬肉檔、活雞、活魚檔口,現在反而像重慶大廈的延伸。」他說。隨着社區發展,尖沙嘴變成商業區,新一代的人也往外區居住,反而南亞裔人漸漸在這裏落地生根,開枝散葉,豐富了這個社區的文化面貌。
建興號士多
連鎖店買不到的地道零食
說好了待黃小姐與妹妹吃過午飯便做訪問,但吃過飯後她馬上又忙着將一箱又一箱的飲品放入雪櫃。這個雪櫃的歷史已有四十多年,「修理一次要四五千蚊,同買新的差不多,但新雪櫃的高度不對。」這間建興號,就是在天橋下方,樓底較矮。這原先是她叔叔的店,因老闆年邁,現在由黃小姐一家打理。
熟客仔午後自來
建興號賣的與一般士多無異,汽水、蒸餾水、啤酒、餅乾、涼果,較特別的有烈酒(竹葉青、雙蒸、三鞭酒等)、勞工手套及毛巾。午後時段也特多地盤工人、酒樓師傅走過來小吃作下午茶。有工人說他特別從海運大廈走過來——他沿路走來幾乎沒有便利店。即使有,建興號一瓶水、一包餅乾總比連鎖店便宜,一樽一點五公升水才賣七元。士多還在售賣一列系本地製作的涼果「黃菓」﹕「係呀,沙田有個伯伯自己做的。佢話唔做嘞,叫我哋入定多啲貨。寫字樓啲靚女好鍾意食的。」估不到這些「口立濕」還有強大的市場作後盾。在地價超強的尖沙嘴買一包三元的話梅,應該是說易不易。
能吸引附近工作的熟客,除了價錢平,還有貼心服務。「頭先要你等真係唔好意思,但我一定要預早將飲品放入雪櫃,客人來買下午茶飲品才會夠凍!」黃小姐說。這就是天橋躉旁士多的生存之道。
發興茶檔
茶檔客勞動階層變西裝友
海防道臨時街市內裏也有熟食中心,其實有不少傳媒報道過裏面的豬扒麵與咖央多,但很多人看到街市內裏燈光昏暗路又窄,走到街市那個「小心碰頭」位置便會自動退出。其實熟食中心在北京道有另一個入口的,而最近入口的發興茶檔便曾是海防道路邊的排檔。
從大馬華僑承傳咖央製法
「從前海防道很寬闊的,可以雙線行車。的士、貨車會泊在路旁,交更抹車,然後過來茶檔飲茶。」發興茶檔的老闆娘馬太說,這個檔在她老爺一代開始經營。現在她與丈夫加上三名兒子,一家人胼手胝足打理茶檔。「從前的食客多數是背心或打赤膊的勞動階層,通常都粗口爛舌,會『棟高腳』坐。現在多附近的售貨員、金融地產業的,客人多是穿西裝制服的,較為斯文。」客人的改變,側寫了尖沙嘴的演變。
發興茶檔的招牌仍然寫着「各式西餅」,但現在他們沒賣西餅,著名的卻是咖央多士。「咖央是我們自己做的。是老爺從一個馬來西亞華僑伙記身上學到的,製法也就流傳下來。每次造要燉兩小時,過程非常繁複,想過買現成的,但味道又及不上。」馬太說。發興的自製咖央多士及配一杯熱檸茶,賣二十一元。
熟食中心內的排檔牌照是世襲制的,下一代若不繼承生意,便要將牌照交還政府。中心內也有好幾檔在沒有後人繼承之下而關門大吉。因着天橋的庇蔭下而得到生存空間與味道,不知道還可以「臨時」多久呢?
「歷史最悠久」的臨時街市
向食環署查詢設立「臨時街市」的原因,他們回覆說是「如公眾街市的所在地是以臨時撥地形式批與兩個前市政署以興建街市,該類街市便被稱為『臨時街市』」。臨時街市當年主要為遷置街上小販而興建的,由於街市設於臨時撥地地段,所以建築形式較簡單。街市內商戶眾口都說不久前曾與政府商討將街市「優化」,但現在裝修計劃仍只聞樓梯響。
現時食環署轄下共有四個臨時街市,分別位於油尖旺區、深水埗區、元朗區和荃灣區。其中油尖旺區的海防道臨時街市於一九七八年落成啟用,為現時「歷史最悠久」的臨時街市。
文 蔡琇莹
圖 劉竣陶
編輯 沈可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