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委任公開大學校長梁智仁接替胡定旭,於12月開始出任醫院管理局主席,為期兩年。梁智仁除了要處理人手短缺、山頭主義、醫療質素等問題外,醫管局9年來首次有新主席,也是一個契機注入新思維,應對新挑戰,例如過去幾年香港醫療的一大變化是產業化,大批內地豪客來港使用私家醫院服務,令本來已經供不應求的醫療服務更形緊張,最受影響的是,本來較少用政府醫院而較倚重私家醫院的中產人士。本港的醫療系統若墨守成規,怎能應付新挑戰?除了公立及私家醫院外,應否開創第3條路?作為醫療系統的主要領軍人,醫管局主席須採用新思維,探索迫近眉睫的醫療前路。
醫管局掌控各大小公立醫院,面對不少挑戰,例如人手短缺、山頭主義、醫療質素。但這些都只是香港醫療問題的小格局,身為醫管局主席,我們期望梁智仁能把眼光放得更高更遠,從醫療系統的大格局出發。
由於解決醫療融資問題遙遙無期,香港未來一段相當長的日子,仍會大致上維持目前公立與私家醫院的市場份額分佈,公立醫院約佔九成住院服務,私家醫院約佔一成,病人沒有購買醫療保險就只得以積蓄支付。問題是,香港人口不斷老化,醫療服務需求有增無減,醫療成本又不斷上升,而近年愈來愈多內地人來港到私家醫院求診,港人病牀難求,部分中產被迫「回流」公立醫院,買保險也得物無所用。長此下去,公立醫院成本由誰支付?服務質素會否下降?醫療系統會否爆煲?作為醫療系統之首的醫管局主席,不能不面對。
政府的做法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例如找關愛基金資助藥物,但長遠策略欠奉,爆煲危機未解。新官上場,應引入新思維,尋找新路徑。
近年的討論有兩點特別值得梁智仁考慮:
(1)若大幅擴充公營醫療服務,會大大加重納稅人的負擔,醫療系統「爆煲」風險更高;若擴充私家醫院,又引來「向病人開刀」的非議。因此有人建議,在公立及私營醫療系統之外,由非牟利機構營運自負盈虧、提供套餐式收費的醫療服務,專門服務購有醫保的港人,既能拓展醫療服務,不會無限量擴充公營系統減輕公帑負擔,又不至於肥了眼中只有錢的個別私家醫院及醫生。
(2)在公立醫院開設「半私家」服務,鼓勵中產以醫保及自費,付出高於政府醫院一般收費但又是中產負擔得起的「私家」服務。
這兩個建議都非完美,但頗能照顧處於夾心位置的中產的需要,值得醫管局新主席梁智仁思索,為香港的醫療改革,尋找新出路。
醫管局掌控各大小公立醫院,面對不少挑戰,例如人手短缺、山頭主義、醫療質素。但這些都只是香港醫療問題的小格局,身為醫管局主席,我們期望梁智仁能把眼光放得更高更遠,從醫療系統的大格局出發。
由於解決醫療融資問題遙遙無期,香港未來一段相當長的日子,仍會大致上維持目前公立與私家醫院的市場份額分佈,公立醫院約佔九成住院服務,私家醫院約佔一成,病人沒有購買醫療保險就只得以積蓄支付。問題是,香港人口不斷老化,醫療服務需求有增無減,醫療成本又不斷上升,而近年愈來愈多內地人來港到私家醫院求診,港人病牀難求,部分中產被迫「回流」公立醫院,買保險也得物無所用。長此下去,公立醫院成本由誰支付?服務質素會否下降?醫療系統會否爆煲?作為醫療系統之首的醫管局主席,不能不面對。
政府的做法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例如找關愛基金資助藥物,但長遠策略欠奉,爆煲危機未解。新官上場,應引入新思維,尋找新路徑。
近年的討論有兩點特別值得梁智仁考慮:
(1)若大幅擴充公營醫療服務,會大大加重納稅人的負擔,醫療系統「爆煲」風險更高;若擴充私家醫院,又引來「向病人開刀」的非議。因此有人建議,在公立及私營醫療系統之外,由非牟利機構營運自負盈虧、提供套餐式收費的醫療服務,專門服務購有醫保的港人,既能拓展醫療服務,不會無限量擴充公營系統減輕公帑負擔,又不至於肥了眼中只有錢的個別私家醫院及醫生。
(2)在公立醫院開設「半私家」服務,鼓勵中產以醫保及自費,付出高於政府醫院一般收費但又是中產負擔得起的「私家」服務。
這兩個建議都非完美,但頗能照顧處於夾心位置的中產的需要,值得醫管局新主席梁智仁思索,為香港的醫療改革,尋找新出路。
回應 (0)